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首页
人民网

人民网

国家行政学院专家解读20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列之二

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国家行政学院培训中心副主任 丁茂战

2015年12月25日13:41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手机看新闻  字号

国家行政学院培训中心副主任 丁茂战
国家行政学院培训中心副主任 丁茂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正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本次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作了全面和精准的布局,给出了突出重围的钥匙,展示了走向未来的蓝图,使我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精准定位经济形势。我国经济形势的大背景是什么?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前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的“新常态”!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只有3400多亿,人均GDP只有155美元,美国、日本和世界人均水平分别是中国的66、55、12.7倍。在这样的生产力起点上开始改革开放,中国价格低廉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与200多年现代化积累下来的西方国家的科技、资本、管理手段相结合,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成为转移西方低端产业的“大本营”,“加工贸易”、“贴牌生产”、粗放扩张、高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主要特征。30多年过去了,量变累积到了质变。去年经济总量已经超过63万亿,人均GDP达到7594美元,美国、日本、世界平均水平对中国的倍数分别下降到了7.2、4.8、1.4。我国在跨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同时,也站到了“中等收入陷阱”的边缘。从资源要素投入看,需求量太大,环境亦已经承受不了。中国去年消费了全球82吨煤炭的50.5%,二氧化碳排放高达100亿吨。从人力投入看,低成本优势亦已基本丧失。从开放引进看,被动低价引进模仿已成历史。从市场改革看,近乎“帕累托”式的改革也已成为过去,改革进入“伤筋动骨”的深水区。从政经生态看,计划体制的“权力任性”正被“依法行政”所取代,深入反腐、作风建设、依法治国正在强力推动政治生态重组。

牢牢把握发展目标。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这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两大使命。我国人均GDP水平尽管达到了7594美元,但世界排位还在80名左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0%。作为现代化重要指标的城镇化率,按照户籍计算只有36%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逆城镇化阶段。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还有2亿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任重道远。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仍然是发展。正是基于这些判断,我们党庄严承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要翻一番。同时,我国每年还有700万高校毕业生、600万职校毕业生、城镇化也在高速发展期,每年单城镇就业人口就要新增1000万以上。经济保持6.5%以上的年均增速,是艰巨的任务。然而,面对突出的结构性矛盾,推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不但是经济规律的要求,也是成为实现“双中高”目标的前提条件。

转变思路明确重点。面对转型发展新要求,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统筹发展、稳中求进,在保持连续性的基础上,转变工作思路,落实重点任务。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更加注重坚持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殊困难群众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要通过这些重点工作,加快培育新动能,为稳增长、促转型提供坚强保障。

健全政策支撑体系。面对“双中高”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的转变,需要系统配套的政策支撑,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构建相互配合的政策支柱。一是宏观政策要稳。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减税、放水养鱼,提高阶段性的财政赤字率,确保政府支出责任的落实。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适度增长社会融资总量。二是产业政策要准。加快农业现代化、制造强国、服务业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注重创新驱动、激活存量、补齐短板,加快实体经济和绿色发展。三是微观政策要活。要积极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改善市场预期。维护平等有序的市场环境,破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提高有效供给,扩大消费需求。四是改革政策要实。要加强统筹协调,调动地方积极性,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努力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五是社会政策要托底。要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需求和基本公共服务,坚决守住民生底线。

着力解决难点问题。我国经济积累了诸多困难,目前总需求和总供给错位失衡严重,一方面是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有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供给不足。推进结构性改革,要聚焦难点和关键,使经济在新水平上实现均衡发展。一是要去产能。以钢铁为例,去年产能高达11.4亿吨,消费量只有6.7吨,三级螺纹钢跌到9毛一斤的白菜价。要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在保持社会稳定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二是要去库存。房地产是经济发展支柱,是重要的民生,还与经济和金融安全密切相关。目前房地产市场总体看库存严重。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积极消化库存。三是要去杠杆。金融危机以来,经济隐忧突出,必须以坚决的态度去杠杆,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四是要降成本。企业是转型发展的主体,必须让企业轻装上阵。要打出降低企业和实体经济成本的“组合拳”,为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五是要补短板。调整供需结构,必须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推动供给侧改革,特别要打好脱贫攻坚战。提高企业技改投资能力,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

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实现转型发展的治本之策。要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全面提升国有经济的发展动能。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合理配置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地方税体系,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减轻企业负担。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紧制定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个人账户,坚持精算平衡,提高统筹层次。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保基本、强基层的基础上,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要继续抓好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推进外贸优进优出,积极利用外资,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快自贸区及投资协定谈判,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工作。抓好“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发挥好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的融资支撑作用,抓好重大标志性工程落地。

(责编:盛卉、申亚欣)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时政要闻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重要理论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