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一年喝掉5亿立方米“南水”
城区自来水“南水”占7成以上 南城水碱现象明显减少
(记者叶晓彦)去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团城湖调节池正式开闸放水,一年来,负责城区供水的市自来水集团已取用“南水”5.5亿立方米,取水量占城区供水量7成以上,有1100万市民喝上“南水”。
市自来水集团新闻发言人梁丽介绍,根据用水需求、水厂运行、供水管网水质安全等情况,集团逐步增加“南水”与本地水配水比例,初期由集团所属6个水厂每日取用“南水”70万立方米,之后增加到现在7个水厂每日取用200万立方米,目前“南水”日取用量已超过北京城区供水量7成以上。其中,全部取用“南水”的水厂有郭公庄水厂、309水厂、门头沟城子水厂和第九水厂。根据统计,目前已有1100万市民喝上南水,涉及城区市民。此外,由于城区主供水管线向通州、大兴及昌平部分地区输水,这些区域的市民也能喝上“南水”。大兴和石景山等地表水水厂也将于明年动工建设。
“南水”到了北方可能“水土不服”。为了提高供水管网对“南水”的适应性,自来水集团对中心城区供水管网实施了大规模消隐改造,目前已完成近2000公里。梁丽透露,“南水”进京之初,集团还特别配备了43部应急供水车、20个应急供水罐,可满足210栋居民楼同时用水,在部分社区设置了20个移动式应急一体化超滤膜水处理装置,每台装置可满足2万人一天的用水量。“值得高兴的是,水质总体合格稳定,这些装置一年来一直没用上。”
今年4月至11月中旬,由于季节和气温的变化,“南水”持续出现了7个多月的高藻现象,水中藻类从初期每升1000多万个,增加到高峰时的每升3000多万个,是本地密云水库常年藻类数量的2至3倍,水中容易产生嗅味。市自来水集团及时加密了监测频率,同时接纳“南水”的水厂采取了强化预加氯措施,对藻类进行有效灭活,适时调整水厂混凝剂的投加量,去除水中藻类等悬浮物,调整臭氧投加量,进一步去除水中剩余的藻类,确保了供水安全。
梁丽告诉记者,部分南城地区以前使用的是本地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混合水,自来水硬度在350毫克/升至380毫克/升,水碱现象较为明显。“南水”进京后,南城部分区域使用了郭公庄水厂生产的“南水”,自来水硬度约为120毫克/升至130毫克/升,水碱现象明显减少。针对有市民觉得水碱依然存在的问题,梁丽表示,除了已全部取用“南水”的水厂,其他水厂配比使用“南水”和本地水,配水比例不同,因此这些配水区域的自来水硬度不尽相同,但与之前相比都有所下降。
记者同时了解到,“南水”进京后,市自来水集团减少了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今年1月至11月地下水的取水量为2.59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的3.2亿立方米减少了约6000万立方米。
(来源:北京晚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