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闻”回放
最近网上流传文章称“太活跃的鱼千万别买,可能含致癌鱼浮灵”。鱼贩为了使因缺氧而濒死的鱼恢复活力,会在水中添加一种名为“鱼浮灵”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含有铅、砷等重金属,会致癌。
鱼浮灵是什么?真的会致癌吗?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院长王锡昌指出,鱼浮灵是一种化学增氧剂,在水产品的养殖与流通环节确实都有使用,但带来的安全风险有限,消费者不必过于担心。
据了解,鱼浮灵俗称“固体双氧水”,其主要成分是过氧碳酸钠。鱼浮灵投入水中后,会水解为碳酸钠和双氧水,碳酸钠将提高水的pH值,双氧水在碱性条件下更容易释放氧气,从而起到提高水体溶解氧的效果。在活体水产品运输过程中,使用鱼浮灵能迅速为鱼、虾、蟹等提供氧分,不仅延长了它们的生命,而且还可以使因缺氧而萎靡的鱼虾活跃起来。
目前,我国对鱼浮灵类增氧产品的使用还没有相关国家标准规定。“不过,从其主要分解产物过氧化氢来看,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质量与标准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乐介绍,农业部第235号公告《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中规定,过氧化氢属于“动物性食品允许使用,但不需要制定残留限量的药物”。
从网络舆情来看,公众对鱼浮灵带来的安全风险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认为鱼浮灵在水体中分解产生的过氧化氢和碳酸钠,有一部分可能会被鱼的体表吸收或通过鳃进入肌肉,存在隐患;二是认为鱼浮灵作为化学品,其中可能含有铅、砷等重金属,可能致癌。
针对第一种担忧,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水产质量检测中心副研究员黄鸿兵解释,过氧化氢和碳酸钠对鱼类的产品质量及其安全性一般没有负面影响,目前也没有任何实验证据和理由说明鱼浮灵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至于对重金属的担忧,他坦言,个别不法商贩可能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化工品过氧碳酸钠来替代渔业用鱼浮灵,这种情况下确实有可能存在引入重金属等有害成分的风险。
“但鱼塘的水体体积很大,要达到全池长效增氧的效果,使用鱼浮灵的成本远远高于普遍采用的机械法增氧,所以通常鱼浮灵的使用时间短、用量相对也很小。运输流通过程中鱼浮灵的使用时间一般也比较短。由于重金属在鱼体内蓄积需要一定时间,总体来看,因使用鱼浮灵带来重金属残留的风险并不高。”黄鸿兵说。
(本报记者 陈海波)
(来源:光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