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住进了“筒子楼”

2015年12月21日07:15  来源:农民日报
 
原标题:土豆住进了“筒子楼”

  本报记者简承渊

  寒冬时节,河北省围场县城子乡的大地上白茫茫一片。国道111路边的一块荒地上,城子东升马铃薯储藏库的招牌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东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排排拱顶非字型贮藏窖群就坐落在这里。合作社负责人刘小东正忙着打开窖顶上的透气孔,为马铃薯通风。“自从我们建了这个窖,土豆储存放心多了,什么时候价格合适就什么时候卖!”刘小东说,这个窖群贮藏能力有5000吨,建窖一共花了260万元。

  走进贮藏窖,一条通道贯通到头,48个窖洞分两边排开,每个窖洞4米宽,16米长,洞门一个挨着一个,就像城市里的“筒子楼”。窖洞里堆满了土豆,十几位社员正在分拣。

  围场县是马铃薯种植大县,年均种植马铃薯60万亩,产量120万吨,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但由于缺乏先进适用的马铃薯贮藏设施,丰收不增收的风险在加大。

  “不建窖不行啊!过去马铃薯卖不掉的时候,只能放在简陋的土窖里。不能通风,控制不了温度,农民有时只能眼看着辛辛苦苦种出的马铃薯慢慢发芽、腐烂,白白损失掉,心疼啊!”围场县产业办罗海燕说。

  其实,这在我国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实困境。据测算,我国每年农产品产后损失超过3000亿元。2012年,农业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旨在为农民科学贮藏和错季销售提供保障,以摆脱这一困境。就在当年,刘小东召集合作社20余名社员合作兴建了这些窖。“国家一共补贴了100多万元。如果没有这个钱,建库难度不可想象。”刘小东说,现在自己种了2000亩土豆,一亩差不多能收三吨多,每季窖藏2000吨以上,错季销售,扣除贮藏和挑拣费用,一吨多挣400元,就多收入80万元左右。“今年秋季地头价4毛钱一斤,现在8毛5,贵了一倍多。”

  “新窖代土窖,土豆变金豆。”这是当地农民对新型马铃薯贮藏窖的评价。据统计,截至2015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累计为农民减损增收9亿元,错季销售增收45亿元。

  点评

  “新窖代土窖,土豆变金豆。”此言不虚。从故事里看出,这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效果突出。

  农产品初加工不仅仅是烘干、贮藏的问题,而是涉及农产品产后净化、分等分级、烘干、预冷、保鲜、包装、储存等多个环节的产业链建设。因此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不只是建一个窖、一座库、一所房,而是要通过建窖、建库、建房,全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发展,通过主导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这项政策惠及更多的老百姓。因此,各地实践中还要进一步聚焦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初加工各环节设施的优化配套,全面提升农产品初加工设施水平,更有效地发挥初加工对农业生产和精深加工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来源:农民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