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湖北12月18日讯(记者 魏劲松)人多水少,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水污染突出,部分河湖生态退化、地下水严重超采……“水”问题已成为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瓶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
12月18日,在湖北武汉举行的中国水利企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上,与会专家和行业、企业代表就如何推广“合同节水管理”进行了研讨。
合同节水管理,是节水服务运营商通过合同管理方式,募集社会资本,集成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对指定项目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建立长效节水管理机制,用获得的节水效益支付技术改造全部成本,分享节水效益的新型市场化模式。
“目前我国没有形成用水定额、水价杠杆等倒逼机制,节水项目也缺乏合适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进入渠道,在政策层面上对鼓励节水改造的激励也不够,导致节水工作喊得响、反应淡。”中国水利企业协会会长顾洪波向中国经济网记者道出了当前节水工作的问题,他认为,合同节水管理能够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社会资本、政府和用水主体的共赢。
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开创了社会资本进入节水服务领域的新渠道,“先改造、见成效、再付费”的投资模式减少了用水单位投资风险,调动了用水单位节水技术改造的积极性。该模式还可以有效解决节水技改的系统集成问题,实现先进节水技术产品的大规模推广运用。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2014年河北工程大学成为全国首个合同节水管理试点。该校年均总用水305万立方米,每年需缴纳水费1100万元。通过合同节水管理,每年可节水超过110万立方米,减少污水排放80万立方米以上,年节约水费400万元以上。合同期6年可节约用水800多万立方米,减少污水排放超过600多万立方米。
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可广泛运用于钢铁、煤化工等高耗水企业,机关单位、居民小区等生活用水聚集区,污染河流治理,水环境修复等领域,社会资本参与治水节水空间广阔。
(来源:中国经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