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祭奠30万遇难同胞。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视频: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举行 全城警报长鸣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网南京12月13日电 (记者 朱晓颖)中共中央、国务院13日上午在南京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2015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出席并讲话。
这是中国第二次以国之名义祭悼30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李建国在讲话中说,此时此刻,抚今追昔,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惨痛的一幕再次浮现在我们眼前。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公然违反国际法,肆意烧杀抢掠,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生灵涂炭,山河为之泣血,举国为之悲愤,世界为之震惊。无论时间过去多么久远,历史都会记住这一天。
李建国说,今天,我们要告慰遇难同胞和抗战先烈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作为重大战争罪行,受到国际正义的严正审判和人类良知的普遍唾弃,那些穷凶极恶、双手沾满南京人民和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战犯受到了应有的惩处,被钉在反和平反人类的耻辱柱上。这是历史的定论。我们绝不容许任何人、任何国家以任何方式挑战和否定!绝不容许任何人、任何国家以任何方式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者!
李建国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具有世界意义和重大影响的历史教科书,将向所有世人和来者表明“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李建国说,我们公祭遇难同胞,缅怀抗战先烈,谴责侵略暴行,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是为了携手开创和平美好的未来。但同时,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任何美化侵略战争、试图开历史倒车的言行,防止历史悲剧重演。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经历风雨,取得长足发展。中日两国应该在《中日联合声明》等四个政治文件确定的原则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不断推进睦邻友好合作,共同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
李建国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当天,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死难者遗属、抗战老兵、国际友好团体代表等成千上万名信仰、热爱、追求和平的各界人士参加公祭仪式。
1994年12月13日,南京地方上首次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举行祭悼活动。此后的20年间,悼念活动每年如期举行,数以万计民众前来寄托哀思。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