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应同心协力为治霾买单

2015年12月11日00:4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京津冀应同心协力为治霾买单

  本周,京津冀一体化相关规划方案陆续出台。本就引人注目的主题,恰巧被置于一个看似突发事件的背景下——北京市首次发布重度雾霾污染红色预警,更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京津冀区域协作前景的关注度。

  关于京津冀发展,有专家认为生态环境建设是最短的一块短板和最大的一个瓶颈。愈演愈烈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三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京津两市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大量落后产能需要寻找出路,包括特大型企业首钢在内的一些重化工企业近年大部分陆续搬迁到了河北省,加上固有的钢铁、水泥、玻璃等重污染产业的庞大产能,河北被公认为造成雾霾的“元凶”。全球钢铁产量“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的坊间笑谈,道出了河北经济结构转型之难。

  造成河北产业单一、轻重失衡问题的,并非只是河北自己。北京和天津因为首都和直辖市的特殊地位能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使得同一区域的高技术产业在河北难以落地,而京津两市就近转移到河北的传统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产能,则进一步加重了河北的产业失衡。无论全省钢铁产业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还是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或所容纳的就业人数,都决定了河北的去产能过程必定痛苦而艰难。曾经被寄托过厚望的房地产景气不再,直至目前,还没发现那个产业、行业能够像钢铁这样,长期稳固地支撑起全省的经济发展。

  较长一段时期以来,省际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谁的经济发展快、总量大、质量优,谁就可以获得更多财政收入,进而为本辖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从京津冀的情况来看,协同发展不仅是中央的重大战略安排,也是三地突破发展瓶颈,共同面对资源、环境、市场等问题的现实需要。当雾霾终于拉响红色警报,北京和天津,不得不直面周边邻居发展落后给自己带来的杀伤,重新审视“统一规划、协同发展”这一多年来被不断提起的老话题。

  京津冀一体化相关文件显示,环保领域的一体化,将包括加强区域机动车污染共治、严格控制区域煤炭消费总量、大力化解过剩产能、实施炼油石化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程、津冀鲁共同研究环渤海区域港口及船舶污染治理等内容。这些措施如能迅速落实,将不仅可以使雾霾得到比较彻底的治理,也将给下一步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雾霾问题与上述问题看似各自独立,其实是这些问题长期交织、不断强化的结果,因此治理雾霾也不是将“霾源”一关了之就能奏效。只有妥善解决河北的转型成本如何共担、区域发展成果如何共享的问题,河北才有接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京津冀才能真正走出“雾区”。

(来源:经济参考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