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把治水作为“一号工程”

绍兴:一湾清流润水乡(深化改革的基层创新)

本报记者 顾 春
2015年12月06日06:1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浙江绍兴遇到了水的难题:经济快速发展后形成了环境欠账,非一朝一夕能还清;纺织产业占了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伴随而来的是沉重的工业污染;水乡千百年的传统陋习,农民有垃圾随地一丢,拿笤帚往河里一扫……

  今年,绍兴市提出了治水目标:要把治水作为“一号工程”,做到浙江最好。

  能实现吗?如何破局?

  出境水好于入境水

  空中看绍兴古城,全城犹如“飘”在水上:蓝色的水域或环流或围绕,面积占了14%;全市6759条河道,总长10887公里,居浙江首位。不过,水带给人们的不只是“柳疏桥尽见,水落路全通”的旖旎,还裹挟而来一系列污染问题:2013年,全市印染产能占全国的39.1%,几乎占据绍兴产业半壁江山;而高度发达的印染业,首先让当地水环境不堪重负。老百姓曾经叹息:“钱是多的,水是脏的”。

  “五水共治”战役打响之后,绍兴首先把整治重拳伸向印染行业治污。

  柯桥区近百家印染企业与政府签约,向滨海绿色印染集聚区集结,企业保证,必须以耗水量小的环保设备取代原来的高耗能设备;集聚区内新建江滨水处理公司和龙德环保污泥处理厂,日处理40万吨,污水和污泥被一股脑儿管了起来。

  不搬的印染企业怎么办?绍兴发出“三张卡”:刷卡排水、刷卡排气、刷卡排泥,倒逼企业升级。比如排水,IC卡内储存企业每个月的核定排水量,当卡内“余额”为10%时,黄灯亮起,监控平台自动通知企业负责人、环保专管员、环保部门负责人。一旦“余额”为零,排水阀门就“咔嚓”自动关闭,企业只能停产。

  水清,成为各级部门年度考核目标重中之重。去年以来,绍兴整治垃圾河、黑臭河近2000公里,封堵了550个排污口;在人口密集的主城区、柯桥主城区及周边乡镇,生活污水正在紧锣密鼓纳入专门的污水管道,一个日处理30万吨生活污水的系统即将完工。

  还有更多“治本”之举陆续出台:机制创新,工业企业按综合效益排序进行资源配置,用差别化的排污指标分配、用电保障、税费征收、财政扶持等措施,不升级即面临淘汰;全面管控,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去年以来,全市所有从事制造、建筑、住宿、餐饮等排放污水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均需申领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执法最严,2014年以来,绍兴环保执法立案1976起,共处罚金8341万元,责令整改5460家,依法取缔1468家。

  今年夏天,古城里的老百姓发现,年年出现的蓝藻基本绝迹。每天,绍兴市区从曹娥江引水入城80多万立方米,源头活水不断流进古城河道,水乡的水又重新变成活水清流。

  在浙江交接断面考核中,绍兴已经连续3年保持优秀。要知道,“优秀”的苛刻条件之一是:出境水好于入境水!

  四级“河长”管住河道

  水清了,怎么管住?绍兴的办法是,全民动员管住水。

  “从市委书记、市长开始,绍兴有5120名市县镇村四级河长,管住了包括村级沟渠溇塘在内的所有河道。在绍兴,河长要用脚步丈量河道。”副市长冯建荣说。“哪天我不走几个来回!”下雨天,柯桥漓渚镇六峰村的河长陈飞仍然脚步飞快:“别说垃圾,水里丢几片菜叶子也得捞起来。咱村这水,是一道风景!”

  不仅如此,柯桥区让700多名机关干部回到出生地、外婆家报到,协同当地河长护河,“寻回孩提时代的河道”。诸暨的“河长保证金制度”动了真格,河水不合格,市领导要扣“河长保证金”。市、县、镇三级还同步配备了“河道警长”;“企业河长”“公益河长”等也纷纷上马。

  “治水不光是干部的事,也同我们息息相关!”新昌小将镇企业联合会秘书长许永春很自豪:“我们的每个会员都认领了河道治理!”他认领老家茅洋村的河道后,带上员工、动员村民一起捡垃圾,还出资聘请专业护水员。

  发现问题怎么反映?非常简单,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绍兴河长”微信号的二维码。“群众一发现问题,‘随手拍’就能举报,有了人民群众的参与,监督无处不在!”市水城办常务副主任张校军说,明年起,绍兴将水质监测覆盖所有乡村,结果公示,让本村老百姓来监督。“届时,农村的每个角落都要纳入治理,不留任何退路。”

  治水中,绍兴古城的水系在逐步联通,“水中有船、岸边有人、沿途有景”的“现代水城”,慢慢呈现出来。未来的绍兴什么样?翻开绍兴市新出台的城市发展战略纲要,“江南生态宜居水城”成为城市定位。在碧波荡漾,白鹭纷飞的镜湖新区,两条从梅山江通往绍兴高铁北站的水上线路已经打通,梅山江边,拥有200个泊位的游艇码头即将动工。今后到绍兴,高铁下车,游客可以选择打“船的”进城!“抬脚得用船”的古风,又将重新回到水乡。

  护水理念浸润生活

  重回清澈的碧水,怎样才能长流?

  “最难得是改变观念。村干部第一次发垃圾桶,有村民不要,说丢河里方便。”许永春感慨:“上次回老家做公益,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告诉我,现在她只要看到有人往水里丢垃圾,马上阻止。环保意识入了心,这个变化最深远。”

  青山环抱的柯桥区棠荔村景色秀美,村支书刘建明最自豪的是,城里都做不到的垃圾分类,小村做到了。每家两个垃圾桶,可堆肥的瓜皮、菜叶垃圾,都收集起来变成有机肥料还田。70岁的村民金关心说得爽快:“住在这里是福气。现在我外面抽烟从来不乱丢烟蒂,这么好的环境,怎么丢得下去!”刘建明补充:“看到孩子、外来旅游者随地丢了垃圾,村民还会帮忙捡起来。”

  在柯岩街道河塔村,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村里环境检查,在路边树下发现一块西瓜皮。第二天,放瓜皮的村民主动来道歉,他说他的本意是瓜皮可以做肥料,没有意识到自己破坏了环境。他愿意给村里当3天义工,表示歉意。

  现在,老百姓不但忍受不了昔日的那种脏乱,要求还越来越高。浙江奔野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兴洪回老家新昌县南洲村护水,他说,老家的河道清澈了,但枯水期老是见底,遂同村里商量,要从上而下建几道浅浅的水坝蓄住水。村民向他提出,“水坝可不能用难看的水泥一浇,得用石块砌成风景!”

  “确实,只有提高居民素质,提升文明自觉,生态理念深入人心,才能让绍兴的水永远碧清。”绍兴市委书记彭佳学总结。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06日 03 版)

(责编:白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