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北京市南水北调办了解到,截至12月3日,北京市累计收南水北调来水8.12亿立方米,占城区供水量70%。
为缓解北方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工程于2002年开建。中线工程从亚洲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出发,经河南、河北,基本自流进入北京,全长1432公里。2014年12月,中线一期全线通水,北京具备接纳年调水10亿立方米的能力。2020年底前,北京配套工程建设具备接纳年调水15亿立方米的能力。
据了解,南水北调来水基本覆盖北京中心城区、丰台河西地区及大兴、门头沟等新城,惠及人口1100余万。
南城部分地区的“水碱”现象明显减少
“南水”进京后,居民用水水质明显改善,特别是南城地区,自来水硬度显著下降、水碱减少、口感变甜。过去,部分南城地区使用的是本地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混合水,自来水硬度在350-380毫克每升,“水碱”现象较为明显。“南水”进京后,南城部分区域使用了郭公庄水厂生产的自来水,该水厂百分之百以“南水”为水源,自来水硬度降至120-130毫克每升,水碱现象有较大改善。
郭公庄幸福小区居民王艳香女士告诉记者,以前用地下水烧饭做面时,盆边总有一圈白色水垢,但通上南水北调水后,水垢基本看不到了。
置换首都“大水缸” 水资源战略储备有保障
根据“喝、存、补”的原则,南水除了供居民用水外,存补工作也十分重要。一线工程通水后,南水累计向大宁调蓄水库、怀柔水库、密云水库、十三陵水库存水超过1.2亿立方米。
据了解,“南水”进京后,作为北京最大的地表水资源地,密云水库的出水量逐渐减少,呈现回升态势。随着“南水”的反补,密云水库的蓄水量已达到10亿立方米,保证了水库的自净能力,也保证了密云水库一直维持在II类优质水体。
水资源形势依然严峻
目前,北京本地多年平均水资源和外调水资源的总量仅为31亿立方米,而2014年用水量为37.5亿立方米,缺口达6亿立方米,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从数据上看,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仍仅有150立方米左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000立方米缺水警戒线,甚至低于人们印象中非常缺水的以色利的290立方米。
同时,北京市人口总量仍在增长,城镇化水平不断发展,人水资源紧张的局面依然严峻。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孙国升认为,在立足自身,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优化水资源调度基础上,下一步还需积极争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北京多输水。按照外调水与本地水结合、常规水与应急水结合,逐步构建“多水源双水路”的水源保障格局。
谈到节水问题时,孙国升说:“北京在节水上一直不遗余力。但面临新形势,应当拿出新办法,今后应该走科技节水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的道路。”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宣传部部长梁丽认为,政府应该发挥更大的节水作用。“作为供水企业,自来水集团把生产好、输送好水作为第一要务,也要争做节水先锋。”
她说:“普通市民的节水意识应当从自来水开始。今年自来水集团建成了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希望通过科技手段教育市民自来水来之不易。”(记者 何珊)
(来源:中国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