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下高山迈上致富路——重庆政策叠加实现“搬穷”与“帮穷”目标

2015年12月03日10:41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搬下高山迈上致富路——重庆政策叠加实现“搬穷”与“帮穷”目标

  新华网重庆12月3日电(记者李松)作为重庆市重点民生实事,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实施3年来,已近17万贫困群众搬离大山。在精准扶贫帮扶下,贫困群众“挪穷窝”后“拔穷根”,找到了新的就业门路和发展机会,实现了“搬穷”与“帮穷”目标。

  车出南川城,蜿蜒穿行山间,半个多小时后,一排排造型别致、干净整洁的巴渝民居出现在青山绿水之间。进村下车,记者看到,农民新居门前种着鲜花、柳树,农家院落整洁。

  在南川区高桥村,不少贫困户告别土坯房、危旧房,圆了“安居梦”。村民刘孝华新家上下两层130平方米,电视、冰箱、电脑一应俱全。刘孝华说:“老宅建了50多年,成了D级危房。堂屋一侧土墙倾斜,墙壁裂口有10多厘米宽,风能穿墙过,还要用木棒撑着。”

  “穷山沟里的农民穷苦了、穷怕了。听说政府搞高山扶贫搬迁,大伙儿积极性很高,争相报名。”村党支部书记韦美中说,村里已先后实施两期搬迁,转移群众超过270人。

  重庆市扶贫办主任刘戈新说,2013年至今,重庆以生活在高寒偏远地区、重要生态修复保护区的贫困群众为扶贫搬迁主要对象,迁移贫困人口16.9万人。

  为让贫困农民“搬得起”,重庆通过推动农村改革、整合政府帮扶资源等方式,降低搬迁成本。市里规定,搬迁农民退出宅基地的,可通过土地交易平台进行“地票”交易,每亩地有13万元以上收益。在涪陵区洪湖村,贫困户谭明清一家经济条件一般,一年收入不到2万元。“有了‘地票’交易,我家退出0.6亩宅基地,得到近8万元钱,加上危旧房补助,我在居民新村买了套新房,生活条件好多了。”谭老汉说。

  重庆还将国土整治、危旧房改造等资金“打捆”使用,实施差异化帮扶,在人均搬迁补助8000元基础上,再给予贫困户1000—2000元补助,减少了搬迁资金缺口。

  “农民挪了‘穷窝’,更要拔‘穷根’。”刘戈新说,重庆按照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对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搬迁对象,鼓励发展蔬菜、乡村旅游,推动收入增长;对自愿进城的,鼓励向工业园区附近、中心镇集中,配套稳定的就业岗位。

  “以前家里住在高山上,地虽然4亩多,却要和野猪争口粮,一年到头也就只能填饱肚子。”扶贫搬迁后,云阳县向阳村农民陈永珍一家住进了新村,自己就近到村里企业上班,丈夫也在柑橘园做工,年收入四五万元。搬迁时是贫困户,两年后就摘了“贫困帽”。

  向阳村委会主任邹厚明说,贫困户搬迁后不愁生计,得益于提前规划好的扶贫配套产业。在安置点周围,落地了玩具厂、蔬菜加工厂等,就业不愁,群众脱贫就更有指望了。

(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