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业某副总裁在一场论坛上“不再请专业编剧”的发言,引起编剧们的不满。“给编剧指条生路”这种意气用事的话语,恰恰与编剧们“垃圾IP”的说法相对应。有趣的是,双方都在围绕IP说事,论战重点并没有涉及到“作品质量”这个重点。
IP热这几年来,改编的影视作品成为娱乐市场货真价实的消费主流,否则不会有《致青春》等这样现象级的电影出现,也不会有卫视放出“非IP作品不收”这样的厥词。但原创作品也并非被IP打得落花流水,反倒是像《捉妖记》《烈日灼心》等作品,让原创编剧们士气大振。影视市场最终还是原创的天下,这几乎成业界共识。但资本方挟IP优势“仗势欺人”的姿态仍然未有消减。
互联网企业介入电影生产,其利在于资金、平台,甚至包括对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影响,但真正在产业源头——剧本创作方面,互联网企业没有太多资本。首先,互联网影业缺乏编剧人才。其次,互联网影业的资金走向不在于剧本。最后,互联网影业似乎也瞧不上创作界的那些大佬们。
瞧不上,是迷恋数据的互联网企业的本性使然。中国互联网企业也多起家于草根,因此其盈利思维就像阿里影业这位副总裁所言,要挣草根的钱。草根在网上看的是网络小说,情怀多系于此,乡愁也寄托于“大神”创造的精神世界。想挣他们的票房,IP是不二之选。
IP翻天覆地地改变了市场,以IP为主导的影视剧都获利不菲。但IP没有改变的是创作本身,当更多原创编剧觉醒,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IP时;当观众厌倦了IP的粗制滥造,开始重新向往影视作品的深度时,原创编剧们的价值将更加被重视。因此,当下是IP改编与原创编剧相互较力的一个时期。当然,最终胜出者不在于谁强势、谁喊得声响亮,而在于谁能够拿出高质量的作品。
不谈作品质量的“IP之争”都是在耍流氓,没有任何意义。IP改编与原创编剧目前在市场上同生并存,两方都有代表作,也都有垃圾之作,就精彩程度而言,不相上下,就垃圾程度而言,也不分高低,口舌之争只不过是一个姿态上的区别。如同其他领域拼到最后要拼实力一样,“IP之争”拼到最后也是实力之争。
在两方交战之中,原创编剧胜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哪怕影视业再怎么工业化,剧本创作这一块,都是特别考验创造性、创意性的。经过职业训练的编剧,有条件也更有理由拿出相对更优质的作品。IP改编的影视剧是团队协作力量的呈现,原创编剧则要更多承担起影视作品的源头作用,压力更大,担子更重。他们想要在这场比拼中胜出,恐怕还是要多把精力放在创作上,以作品说话,个人则保持沉默为好。
沉默不是屈服,只是在眼下的市场环境论战无用。影视产品的高度商业化决定了一名编剧的身份走向。想钟情于质量、留名于影史,就要耐得住寂寞;想与热门IP竞争,就要知己知彼,取而代之。对投资者的言论不必敏感,用好作品说话是最好的回击。 (韩浩月)
(来源:京华时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