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86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43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9%,较上年末上升0.34个百分点;其中,农业银行不良率高达2.02%,在维持数年低位运行之后,不良率首次突破2%。
从2003年底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来,中国银行业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然而最近,关于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对待银行“不良”的双升,我们应当审慎客观分析,既要揭示风险,又不夸大风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发展基础日益雄厚,改革红利正在释放,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经验。”针对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中央高层一直强调要加快改革和扩大开放,“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更提出稳增长和调结构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中国经济向好趋势不会改变,这是我国银行业得以稳定健康的基础和保证。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银行业经过不懈努力,保持稳健运行,正由过去十余年规模、利润高速增长的扩张期进入规模、利润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除资产规模保持增长外,银行业调整生息资产结构,发展投资类和交易类资产,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和资金投资,收入结构也得到了优化,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显著提高,银行业盈利来源不断丰富,资产托管和收付委托等投资银行业务以及各类理财等业务,正成为重要的收入增长点。银行业积极发展“互联网+”,不仅仅局限于支付结算等基础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化,更涉及小微信贷、供应链金融等各项业务。
目前,我国银行资本和拨备充足,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随着银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和资本补充工具的创新,我国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201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15%,较上季末提高0.2个百分点,远高于新资本协议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的11.5%的资本要求。同时,按照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加强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以应对经济下行风险。201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22634亿元,较上季末增加973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0.79%,较上季末下降7.59个百分点,仍高于拨备覆盖率150%的监管要求。
不良贷款“双升”是“三期叠加”背景下,实体经济运行过程中突出矛盾在银行业的体现,对此要科学认识,冷静对待,辨证把握支持实体经济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在经济下行周期,不良贷款双升现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也可以看作是银行在为经济转型和部分行业去产能化“买单”。不良率的反弹保守估计至少会持续到2016年上半年,但总体来说,银行业风险还是处在可控状态。
(来源:经济参考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