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1124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
义务教育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11月26日,教育部发布《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报告。报告指出,近5年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不断增长。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实现了教育经费投入里程碑式的突破。2014年,全国小学的生均预算内事业性教育经费支出比2010年增加3668.51元,增长91.43%;初中增加5145.42元,增长98.67%。
同时,我国义务教育仍然面临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较大、择校变择区等备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
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期评估义务教育专题发布会上,义务教育第三方评估总负责人、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宋乃庆说,监测表明,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仍显不足,而且区域间经费投入比例结构不合理。
2010年至2013年,中部地区小学的生均预算内事业性教育经费支出一直低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呈现“塌陷”现象。宋乃庆建议,应当加大中央财政对中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在部分中部省份按照7∶3,甚至7.5∶2.5分担教育经费,让中部地区尽快赶上来,促进教育区域均衡。
目前我国城乡学校差距不断缩小,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在城镇就读的学生比例达到了73%,已高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8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城乡之间流动不断加快,对教育经费的使用提出了新挑战。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介绍,自2016年春季开始,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础定额统一调整为每年中西部小学600元、初中800元,东部小学650元、初中850元。所需资金仍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
另外,自2017年春季开始,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含民办学校学生)一律实行“两免一补”,即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这部分经费钱随人走,可鼓励城市学校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在实施过程中,原来对农村学生的倾斜不变,中央财政每年增加150多亿元支持新受益人群。主要包括1294.73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3076.15万寄宿学生,其保障水平会明显提高;约1200万民办学校学生,可比照公办学校享受同样的财政支持;还有特殊教育学生,对残疾学生的支持力度相当于普通学生的8倍,要让他们成为最受呵护的孩子。
目前我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5.4万所,在校生达1.38亿人,在各级教育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截至目前,全国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县(市、区)达1124个,其中京、津、沪、苏、浙5省(市)已整体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的均衡评估。也就是说,在这些县(市、区)里,各校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
在收费择校等形式被禁之后,学区房成为了部分家长的唯一选择,择校也被形容为“过去凭条子,现在凭房子”。对此,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认为,“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路径同样是供给侧改革”。择校的根本原因是供需矛盾,是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不足。就近入学只是调控需求,下一步教育系统应该适应需求,提供更多学校、开辟更多资源。比如上海推行的公办学校负责保基本,民办学校提供选择,北京的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都是很好的方法。
王定华表示,择校热需标本兼治。“首先要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行市域均衡,同时通过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划分大学区等方式,迅速扩大优质教学资源,这是根本之策。”
王定华透露,教育部正在考虑推行多校划片,也就是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或初中,让买了学区房的家庭也不确定到底能上哪个学校。“我们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为学区房降温,另一方面加大查处力度,及时曝光择校现象,务必把就近入学落到实处。”(经济日报记者 佘 颖)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