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35岁的深圳迎来了第16个读书月。作为国内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广泛的读书文化节庆,深圳读书月参与人数已经累计超过1亿人次。这种“高贵的坚持”不仅让众多读者受益,也成就了一座城市的书香气质。
深圳读书月走过16载,深圳居民图书阅读量远超国民平均阅读量,二者不可谓不相关。塑造国民阅读习惯,培育城市阅读文化的读书月应成为全国风尚。
传统图书阅读被数字化阅读超越 日渐式微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4月20日公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4年中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越图书阅读。根据《2015年深圳阅读指数研究报告》,2015年深圳居民年均阅读纸质图书的数量为6.61本,而电子图书为10.42本。
从全国数据到一地数据都在告诉我们,传统图书阅读日渐式微,数字化阅读正在取代传统图书阅读的主流位置。
数字化阅读时代 深阅读何处安放
在中世纪,阅读是贵族、上等阶级才能享有的特权,因为那时候纸张制作成本昂贵,普通人根本负担不起;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普及,书籍走进寻常百姓家;随后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在电脑,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享受阅读的乐趣。数字化阅读具有空前的普世性,使阅读不再成为特权。
但数字化阅读往往伴随着碎片化阅读、浅阅读。而且网络信息无法做到像书籍那样严格把关,因而良莠不齐。
作家王蒙认为,“浏览不等于阅读,更不等于苦读、攻读、精读;信息不等于学问,更不等于见识、智慧与品质;被传播不等于真正接受与收获。”每天刷刷微博微信的推送,不能称之为深度阅读。长期的碎片化阅读会让人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接收的信息都是散落一地的碎片,甚至还是有瑕疵的碎片。最是书香能致远。捧起一本书,边读遍思,那种百转千回的心情是看几十个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所无法提供的。
即使深处日新月异、飞速旋转的时代,我们依然不能否认“长阅读”和“长写作”的能力是我们不能抛弃的。我们不能只追逐“畅销榜”,还应该看“排行榜”“推荐榜”。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每天排队时间的碎片阅读,还应该有静坐独处时的深阅读和独立思考。
线上线下同步助推深阅读
深阅读对于提高我们民族深度思考能力,培育民族创新性批判性思维,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有重要意义。
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深阅读,一方面出版界要提高行业自律,对出版物的文化价值把好关,真正为读者受众提供各个书类的精品;另一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快阅读立法,从法律上保障全民阅读。
举办每年一度的城市读书月,也不失为一个激发国民读书热情的好方式。深圳自2000年举办读书月,北京自2011年举办读书季,均已收到不俗的成效。
据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张作珍介绍,三联第一家24小时书店营业一年以来,全年销售收入2055万元,净利润300余万,利润率增长110%。全年接待读者28万余人次,比上年增长68%。各地可借鉴三联的成功经验,在建设公共图书馆、书店时,考虑与国民的工作时间“错峰”经营。
另外,“互联网+”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态,如何让深阅读融入“互联网+”同样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尹昌龙说,借助互联网手段、载体、平台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可以把阅读从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延伸,极大地拓展阅读的时空、拓宽阅读的视野、丰富阅读的资源。(文/韩佳慧)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