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住房银行”需跨越多重障碍

2015年11月25日01:22  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国家住房银行”需跨越多重障碍

  可能设立的国家住房银行,应以住房公积金的市场化改革、企业化运作为基础,真正做到提速增效,从而发挥政策性贷款的托底作用,避免纯粹商业贷款的盲目性与金融缺位。

  时隔多年,近日中央层面再次定调房地产业“去库存”。在日前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订送审稿)》中,首次允许“发行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支持证券”,这被认为是为国家住房银行的设立铺路。也有专家表示,此举真正成行,仍然需要更高层次的顶层设计。而从呼声到调研、试行再到成行,最终消化掉3.7万亿元的公积金余额、5000亿元的住房维修资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论如何,国家住房银行的新鲜提法,都在引发对住房公积金的更多关注。一个事实是,在房地产行业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住房贷款并不足以支撑中低端需求的释放。公积金贷款的低利率,其实是宏观调控很有效的一招。那么,唤醒多年来睡大觉、打呼噜的公积金存量,可谓当务之急,也是稳增长、惠民生的双赢举措。

  说到底,公积金体现的是公共服务的优势,但在现实中,不能跨地域融通、提取,资金短缺、时限长,手续繁杂、服务效率低,久为诟病。因此,为解决“夹心层”的住房困难而可能设立的国家住房银行,应以住房公积金的市场化改革、企业化运作为基础,真正做到提速增效,从而发挥政策性贷款的托底作用,避免纯粹商业贷款的盲目性与金融缺位。

  一方面在于“微观改造”。经历过公积金贷款的人,大都有审批时限太长的感受,结果买卖双方都等不及、不愿意使用。即便勉强贷款成功,平时的服务也很成问题。个别特大城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只有十来个接线员,电话似乎“永远占线”。对此应当借着国企改革的东风,去除过度行政化的臃肿,引入企业管理的激励机制,在加大基层治理力度中革除作风之弊。

  另一方面还要清除“体制之痒”。诚如专家所言,建立起国家住房银行、全面催化公积金,仅靠目前的一部条例远远不够,还得依靠更高层面的体制变革。比如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比如跨地区、跨行业的公积金融合、联动,以及地方管理权限、商业银行委托存款的变革。这些都会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甚至包括人事的调整,难度不会小。

  尽管如此,公积金制度总的改革方向不会变,就是通过公有制的属性、市场化的运作造福于民。这些年来,房地产调控的起起落落雄辩地表明,过度的人为干预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只有一只手尊重市场规律办事,一只手抓好保障房、公积金等公益性救济手段,两相结合才能促进供给与需求的有机对接,合理实现好各个阶层“居者有其屋”的梦想。

  井桥夕

(来源:京华时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