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在国内,一股跨境购物热潮正在袭来。年轻人买名牌“包包”要千方百计地寻“代购”,上岁数的买掏耳勺、指甲刀,动不动也要找出国的亲戚朋友捎。到海关免税商店看看,数中国游客最多,一些国外货甚至因紧俏打出了“限购”招牌。今年“双11”跨境电商进口再度飙升,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跨境购物热,一方面说明中国消费者的腰包的确越来越鼓了,消费结构升级正在源源不断地创造新需求;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国内供给出了问题,在很多领域跟不上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变化的脚步了。
消费需求变化首先体现在产品品质的需求上升。国内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形成了一大批有较强购买力的群体,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与以往“能用就行”不同,消费者更看重产品的“好用”、“美观”“品牌”等与美誉度、知名度相关的标签。为什么千里迢迢去德国、美国、日本扫货菜刀、水龙头、电饭煲等普通消费品?不是国内短缺、超市集市买不到,而是供给的质量不如国外的好。国内的菜刀有多少是“保修终身”的?门窗有多少是能关得严的?指甲刀有多少是双弯曲设计的?显然凤毛麟角。消费需求变化同时还体现在消费内容变化上,体现在我们对消费便利性的强烈需求上。信息消费最能说明问题,当下不仅各种智能终端大卖,手机网络音乐、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消费突飞猛进,而且流量消费也出现猛涨。
与消费需求相对,供给的变化就显得滞后了。供给结构主要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农业持续多年丰收有目共睹,但重要作物的种子技术都控制在别人手里,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还说明,我国农产品质量亟待提高。制造业上了一个大台阶,但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相当多领域缺少核心技术、知名品牌,不少产业严重供大于求,带动PPI持续负增长。比如,包、鞋、服装等产量吓人、价格低得吓人,但若要找到叫得响、卖得好的,却不那么容易。与便利性有关的供给也算不上尽善尽美。服务业就是解决便利问题的,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这方面我们仍然差得远。国内旅游的市场很大,但看看我们的旅游服务,和不少国家相比真的是差距非常大。
从经济增长看,供给是直接拉动因素,只有供给增加了,经济总量才增加,但如果增加的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生产的东西没人消费,到头来增加的只是浪费资源的库存。国内供给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产能结构性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当下经济运行中暴露出的一些突出矛盾,大都与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相适应有关。不要说国内需求乏力,现在每年10个点以上的社会零售商品额增长里头有大量商机,加快升级的新消费需求中更有商机。“苹果”手机那么贵在国内仍能吸引粉丝彻夜排队购买,就是因为这种品质的东西供不应求,就是因为这些新需求国内厂商满足不了,这也是跨境购物热潮之所以发生的主要原因。供需对接好了,市场才会露出新天地。问题是有多少行业、企业在认认真真地根据市场需求做产品,各地的政策决策又有多少是围绕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展开的?
创造新供给,才能更好地激活新需求。供给是可以创造需求的,如果没有乔布斯或者特斯拉,可能就没有苹果手机或新能源汽车的今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着力把功夫放到供给侧的结构优化上,放到结构性改革上,放到材料、工艺、流程、服务便利与商业组织方式的创新上,以创新提高供给体制的质量和效率。方子对了、药量够了,剩下的就是时间因素,要容忍子弹多飞一会儿。(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吴 锋)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