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9日15:27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字号
人民网上海11月19日电 (郑薛飞腾 姜泓冰)互联网冲击下的传统商业向何处去?经过“十二五”的积极建设,上海正在给出新答案:在“十二五”期间,通过一系列探索和建设措施,智慧商圈、体验式消费、时尚产业等多个领域,正在打开上海商业转型发展的新格局。
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11月17日听取和审议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商业转型升级情况的报告。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市通过一系列措施,商业转型取得了积极成效。
以体验式消费为例,K11、环球港等综合性商业地标,不仅具有传统商场主打的餐饮、娱乐、社交场所,还将文化艺术、生活服务等方面融入到商业之中。2014年,在K11举办的莫奈特展吸引参观人次达40万,特展期间日常营业额增长20%,这种新型的消费模式,逐渐成为商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通过积极努力,上海的商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比重已从2010年的16.7%提升至2014年的17.6%,商业从业人员超过450万,成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不过,与全球知名城市相比,上海市的商业转型也存在着不足和短板,针对这些不足,上海市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
市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陈保平指出,上海商业进一步转型升级,需要有更多元的服务和设计。他以台湾奶茶业所提供的多样、人性化服务为例,建议上海市此后的商业发展,应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设计出更为多元、合适的服务方式,更多考虑中低端收入者的消费需求。
还有代表认为,在商业转型实践中,目前仍存在误区,例如,许多商圈过度追求高档次、高价格的商业发展路线;一些企业在不断地摆弄“新概念”、“新名词”。为此,建议政府应予以重视,加强引导,在商业转型中,既发展高端路线,也要贴近普通消费者。
除了从经济结构方面建言,还有代表为商业形式的改进献策。市人大侨民宗委、外事委主任委员张丽丽认为,上海市今后的商业发展,要更注重同旅游业、文化、体育等多领域的结合,这一过程中,政府需在体制机制上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