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11月15日电(记者刘斐 郭翔)50岁的赵永平年轻时在农村种地,当时的他不会想到,有一天能靠手中的画笔把自己变成城里人。
这个言谈兼具质朴与文艺的男人是吉林省东丰县的“农民画家”,自幼喜欢画画。他的画跟人们所熟悉的画作不同,是种原生态的呈现,形象质朴,色彩浓烈,对比分明,乡土气息浓厚,生活韵味明显,具有浓厚的东北地方特色。
这也是东丰县这个“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农民画的基本特质。该县现有农民画创作队伍52000余人,超全县总人口1/8,他们创作的一张张农民画绘出了农村图景,也勾起了许多人心中的一抹“乡愁”。
为鼓励当地农民画发展,东丰县已陆续聘用、录用21名农民骨干作者为国家事业单位干部,将其身份从农民变成了市民。赵永平幸运地成为其中之一。
中国“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上世纪90年代初,赵永平就开始带着自己的农民画到北京跑市场。不管是五星级酒店、画廊,还是琉璃厂、大栅栏,只要能卖画的地方,他都跑遍了。
赵永平记得,自己第一张画卖了100多元。“画的都是家乡村里的景儿,买的人看着有小时候的亲切劲儿。”
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乡愁”。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大,越来越多来自农村的人们走进城市工作生活,越来越多来自小城镇的人走进大都市落脚生根,而儿时记忆里的一景一物却始终是心底“乡愁”所系。
不过,对今年只有28岁的农民画家姜海杰而言,这种维系“乡愁”的纽带跟老一辈就完全不同了。
他用画笔展现的农村是自己成长记忆中的景象。“种地不用牛,铲地不使锄,割地腰不弯,卖粮家门口。”这四句顺口溜浓缩了中国新型农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图景。
过去种地需要牛拉犁,而今都用上了手扶拖拉机;过去锄地要人工用手刨,而今则是大型机械连片耕作;过去收割得弯着腰用镰刀割,而今有联合收割机;过去卖粮得自己送到粮站去,如今则是在家门口等着别人上门收。
常年在外奔走采风的赵永平说,近些年来明显感觉有些地方的森林草木、飞鸟走兽比小时候少多了。“绿水青山没有了,乡愁也就少了许多味道。”
中国是个森林资源少的国家,截至2013年,全国森林覆盖率仅有21.6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今年,东丰县从城区开发建设预留地中优选出21.6万平方米,种上了油菜花。盛花期连绵不断的金色花海不仅吸引了大量周边游客,也吸引着农民画家们的画笔。
赵永平希望,今后自然风光越来越美,农村环境越来越好,给农民画家们提供更多创作素材,为画作增添一抹绿色。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