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24个字,凝聚着当代中国精神世界的价值公约数。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纵深推进,如何在其培育和践行间建立可靠联系?清华为何要凝聚多方合力,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集体攻关?协同研究又该如何实现?针对以上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高校德育中心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吴潜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
记者:清华此次为什么要集合多方力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展开协同攻关?
吴潜涛:自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目前,理论界和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问题讨论非常热烈,每年专著论文就有上千篇,但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距离党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需要还有差距。特别是在培育和践行的过程中,存在一种泛化趋向,认为凡是正能量、要宣扬的,就完全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弄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自的含义及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讲清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本质区别,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践行模式,是协同中心成立的初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长效机制”
记者: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背不出核心价值观学生不能进教室、校长被全市通报等新闻频现。您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吴潜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搞“一阵风”,需要长效机制,形成制度保障,使其能够常态化。
为了探索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已下设七个平台,这些环节缺一不可,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具体过程中形成合力,而不是分散治之。但要注意的是,价值观是对人的教育,这些平台并不能囊括所有,未来我们还将探索建立针对边疆地区、军人群体等的教育平台。
构建大中小学校德育课程的有效衔接
记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哪些关键环节必须抓好?
吴潜涛:在教育全过程中实现有效融入,两个环节至关重要:
一是要适应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大中小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适应青少年的接受能力,科学安排教育内容,合理选择教育方法,还要遵循现代教育的规律,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校规校纪、学生守则的制定和校园文化建设都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是要构建大中小学校德育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一方面要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内容序列,实现好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在中小学要统筹政治、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课程的德育功能,在大学要统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之中。(本报记者 邓 晖 王斯敏)
(来源:光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