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朱松梅)记者昨天获悉,南水北调通州支线已于近日全面开工,通州水厂一期工程的建设也已过半,建成后将具备每天20万立方米的供水能力。通州新城的居民明年7月就能喝上南水,这一区域夏季供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将得到解决。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通马路、双桥西路交界处的南水北调通州支线第二标段项目部。进入施工围挡,只见地面被开凿出一条宽25米、深七八米的巨大凹槽,两根直径1.8米的黑色管道并排卧在槽里,顺地势向远处延伸,宛如两条黑色长龙。它们就是向通州输送南水的地下管涵。
展开南水北调京内输水规划图,记者看到,东干渠、南干渠、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工程共同形成了一条闭合的地下输水环路,为环路上的水厂供水。而处于东南角的通州支线,一头连着化工桥附近的东干渠分水口,另一头连着正在建设的通州水厂,与输水环路共同组成了字母“Q”。
通州支线全长9.2公里,但碰到的“拦路虎”并不少。输水管线要穿越京津第二高速、京哈高速、通惠排干、通惠灌渠,并3次横穿萧太后河。因为水厂的高程比东干渠分水口低6米左右,所以南水可凭重力一路向东自流,从输水环路最终进入通州水厂。
南水进京已近一年,随着市内配套工程的逐步建设,目前,城六区、大兴、门头沟、昌平等区县的1100万市民已经喝上了南水。供水能力极为紧张的通州,对南水也早就翘首以盼。
目前,通州城区水厂每天的供水能力约为8万立方米。此外,为了缓解供水紧张的现状,城区主供水管线每天还要向通州输水约3.5万立方米。但即便如此,随着人口的增加,通州的需水量一直在增长,水还是不够用。
据统计,今年夏天,通州的日最大需水量达到了15万立方米,这意味着,即便发挥最大供水能力,每天仍有三四万立方米的用水缺口。尤其是城区的西南部,由于地势高、离水厂远,每到七八月份的晚间,4层以上住户的自来水就只剩下涓涓细流,居民不得不错开用水高峰,提早洗漱。
南水驰援通州,将大大缓解缺水的现状。明年7月,通州支线建成后,每天将有20万立方米南水流向通州,完全能够满足新城目前的需水量。
为接南水而配套建设的通州水厂也正在施工中。通州水厂位于通州新城西南、京哈高速北侧、通马路东侧。水厂去年年底开始建设,目前,配水井、加药间、沉淀池、砂滤池等主体工程都在同步施工,已经完成了50%的建设任务。明年7月,通州支线和通州水厂一期工程将同时建成,具备供水能力。供水范围主要是新城周边155平方公里范围。
记者从市南水北调办获悉,通州水厂二期、三期工程也将在随后启动,以弥补新产生的生活用水缺口。占地近30公顷的通州水厂全部建成后,日供水能力将达到60万立方米。届时,不仅通州新城,台湖、张家湾等农村地区也将逐步关停自备井,用上南来水。
(来源:北京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