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深圳11月8日电(记者彭勇)8年来,深圳在全国率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政干部任免奖惩的最大考核项,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党政干部树立“绿色政绩观”,取得了实效。目前,深圳万元GDP能耗、PM2.5浓度等重点生态指数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均处最好水平。
生态环境14分、经济发展10分,社会建设、政府绩效分别为12分……这是深圳市委组织部针对市管领导干部出台的2014年度考核办法。这意味着,对于深圳10个区、17个市直部门和12个重点企业的“一把手”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是名符其实的“第一考”,如果生态环境考核得分低,全年政绩考核将大受影响;如果生态环境考核不合格,全年的工作就会被一票否决。
“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是深圳保留下来的5个一票否决事项之一,近些年的考核权重不断上升。”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虎说,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时期,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圳强化绿色政绩考核,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
据介绍,这一考核制度源于2007年开始的环境保护工作实绩考核,当年深圳要求各区、各部门“一把手”陈述一年的环境保护工作并打分,结果成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和任免奖惩的关键依据。2012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将环保实绩考核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成为唯一一个列入市委常委会议题的专项考核。持续8年的坚持效果彰显。据深圳市人居环境委主任刘初汉介绍,近年来深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已经成为全国环境最好的大城市之一。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圳成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领导小组,市领导牵头挂帅,组织部、人居环境委等部门具体落实;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及“五好”班子评选的重要依据,对不合格领导进行诫勉谈话、亮“黄牌”、两年内不提拔重用。
考核好不好,关键看指标。据介绍,深圳“第一考”尽量采取用数据说话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对各区的考核分为4大类20项指标,涵盖空气质量、生态保护等,每项都明确了政府部门或第三方机构等指标数据来源,还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等提高考核的说服力。考虑到不同对象的差异性,深圳采取分类考核的办法,对各区、市直部门、重点企业实行不同的考核方案;同时还设置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以体现被考核单位的努力程度。如空气质量,不仅考核达标状况,也考核PM2.5污染改善情况。
社会力量也广泛参与到考核过程。39个被考核单位要现场陈述一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绩,接受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生态环保专家及辖区居民代表等组成的评审团现场打分。
绿色发展受益最大的是群众,深圳市民切身感受到了环境的改善。不少网友表示,深圳以一个县级的版图承载着省级经济体的能量,环境还能不断改善,体现出管理者的担当,“这样的发展,棒棒的!”
“8年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这一指挥棒,发挥了鲜明的导向作用。”深圳人居环境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过去,在一些领导干部的观念中,GDP和基础设施是“显绩”,“一俊遮百丑”;生态环境是“潜绩”,投入多,见效慢。而通过考核,很多“一把手”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认识大幅提高,绿色发展成了共识。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