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京西稻申报“农业文化遗产”

2015年11月06日14:28  来源:北京晚报
 
原标题:北京海淀京西稻申报“农业文化遗产”

  海淀京西稻申报“农业文化遗产”

  全市目前仅保留下2000亩水稻面积

  本报讯(记者叶晓彦)插秧、收割、碾米……海淀区上庄镇西马坊村稻香小镇最近一直热闹非凡,来自城里的一拨拨游客在“2015京西稻开镰节”上当起农夫,与田野为伴,体验稻田收割的快乐。而对于京西稻的历史和发展,游客们却总是一知半解。记者从京西稻文化研究会了解到,京西稻已经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本月中旬前后将最终揭晓。

  历史上京西稻有十余个稻种

  徐静与眼前这片京西稻打了快十年的交道了,从一开始参与京西稻的标准化基地建设,到现如今主管稻香小镇的京西稻,她对京西稻有着深厚的情感。

  稻香小镇是西马坊村的村集体企业打造的休闲体验之地,拥有350亩京西稻耕地,占海淀区全部京西稻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海淀水稻的种植历史得有上千年了,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徐静说,“而京西稻种植始于清朝,至今已有320多年的历史。其实京西稻不是一个品种,只是地域名,曾经种植有十余个品种。”

  徐静带着记者走进一片单独划分出来的区域,从外表看这里一棵棵挂着金色麦穗的稻子长得一个模样,但徐静却能清晰分辨出各个品种的不同。她告诉记者,从解放后算起,京西稻出现过“小红芒”、“双码头”、“银坊”、“水源300粒”、“越富”等十二三个品种,而这些年的主打品种则是“越富3系”、“胭脂稻”和“上香1号”。为了能让这些品种继续传承,稻香小镇特意开辟了这个区域,将以前所有曾经种植过的京西稻品种在此耕种和展示。

  从插秧到收割全部标准化

  由于京西稻主要靠玉泉山水系灌溉,所产稻米籽粒饱满、光润透明、清香可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得到快速发展,到80年代中期京西稻种植达到近10万亩。2000年前后,由于水资源匮乏、城市扩建,京西稻种植面积以每年1万至2万亩的面积锐减。到目前仅在上庄镇的西马坊村、东马坊村、上庄村、常乐村、西北旺镇永丰屯村及四季青镇玉泉村保留有水稻面积2000亩。因此,对京西稻的保护与传承格外重要。

  徐静说,为了保证京西稻品质,稻香小镇从良种的提纯复壮、育苗、插秧、收割,到加工销售,全部采用标准化作业。还采用稻田养鸭、螃蟹等有机化种植措施,在维护水土生态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并正在应用物联网等高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生产出安全优质的京西稻。

  除了生产,京西稻在文化传承上也下足功夫,除了正在举办的“2015京西稻开镰节”,海淀区还设立京西稻耕读文化园,举办踏青赏油菜花海、御稻粽情节、插秧节、新米品鉴等活动,吸引大批市民前来休闲体验的同时,保护和推广京西稻文化。

  “申遗”工作正在进行

  京西稻文化研究会会长杜振东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传承京西稻的历史文化、实现保护性发展,研究会配合海淀区等相关部门从年初就开展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申报书涉及京西稻保护发展规划、生产管理办法、10分钟宣传片等若干资料,目前已经通过专家评审,最终的评审结果本月中旬即可揭晓。

  “‘申遗’如果成功,将更加促进京西稻的发展。”杜振东说,未来京西稻要进一步向标准化生产的方向发展,不追求产量,而是提升品质,并且与旅游、文化相结合,让京西稻的保护、传承、发展呈现多元化与社会化。

  据了解,海淀区政府计划进一步扩大京西稻种植面积,打造京西稻农业观光旅游产品,预计在六郎庄地区恢复部分稻田种植。

(来源:北京晚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