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职业农民”体面,种田种地先要有利可图

2015年11月06日10:3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让“职业农民”体面,种田种地先要有利可图

  “我们现在农村大部分农户就是七八亩地、十几亩地,一户就种这么一点地,靠这一亩地赚的钱跟在城里打工一个礼拜赚的钱差不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表示,怎么样能够让务农真正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让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也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是“三农”政策当中要破解的一大难题。(新华网11月4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两年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提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到如今,《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培养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农民的职业化无疑是城镇化背景下的大趋势。

  过去,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受制于户籍藩篱,无奈承受着最低的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可本质上,农民也是一种职业,惟一的区别就是:农民是种田种地的,而厨师是烧菜做饭的,政府官员是服务公众的……要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首先要让种田种地有利可图;否则,“职业农民”会更近似于一个无奈的吐槽,甚至成为一个代表无能的贬义词。

  农民往往离开土地才能致富,这是当下农村最为真切的现实。农民种“一亩地赚的钱跟在城里打工一个星期赚的钱差不多”,将“以后谁来种地”的问题摆上桌面。虽然,我国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能让农民拥有更高的水稻产量,我们的农业补贴也有,但务农在很多地方依旧不挣钱。想要赚钱,似乎只有打工一条出路。

  让农民能靠土地致富,能靠种粮挣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必行的路径。韩俊提到,“如果种地的话,达到一两百亩可能在中原地区才能够有一个像样的收入,可能跟打工的收入差不多。”这意味着,将来的职业农民其实更像现代“农场主”。同时,可以肯定的是,现代农业需要的从业者数量会越来越少,更多人会离开乡村落户城镇,“职业农民”则需要从“身份农民”中剥离出来。

  现在一提到农民,似乎仍然代指一种身份,与工人、知识分子等相对;而要解决农民问题,需要让农民重新归为职业,而不再仅仅是一种身份。为此,不仅要在公共福利上抹平差距,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更重要的是,要让土地能够成为农民改变身份的本钱。

  农民在农村的土地,与落户城镇需要的房子,两者之间如何发生合理关联,如何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让农民真正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这或许才是“身份农民”退场、“职业农民”登场的关键。(舒圣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