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11月5日电(记者叶婧 潘林青)随着新一轮农村改革推进,山东滕州市诚源香菇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彦城以合作社里105亩土地经营权抵押,获得了350万元贷款。对种地十多年的孙彦城来说,这是他第一次以农民的身份从银行贷出钱来。
“我们搞农业的,地里没什么值钱东西,很难从银行贷到钱,没想到一张小小的‘交易鉴证书’居然就能抵押贷款了。”孙彦城说。
孙彦城所说的“交易鉴证书”,是枣庄市农村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制的《枣庄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交易鉴证书》。翻开深绿色的证书,上面详细记录着农场名称、流转面积、地块位置、流转年限等详细信息。
滕州市经管局副局长孔令唐告诉记者,这张证书是发给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是在农业经管部门审查了流转合同、面积、经营效益,经评估机构评估后出具的证书,相当于是政府对经营者所流转的土地使用权做了核实、开了证明。
在山东,像孙彦城这样通过抵押土地经营权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农民还有不少。山东省农业厅副巡视员褚瑞云说,中共十八大以来,山东加大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力度,在承担国家整省试点工作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并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
据介绍,截至目前,山东已有14个市的43个县(市、区)开展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累计发放贷款8.7亿元,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解决农民资金缺、贷款难等问题的路子。
在中国,长久以来,农村土地经营权不允许被用于抵押或者担保,由于缺少有效的融资渠道,一些想要扩大生产规模的农民面临不小的资金难题。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口镇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潘林香告诉记者,就是因为过去种羊繁育、水果种植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她才不得不通过卖掉家里的3套房子、借遍亲友来筹集资金。
当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传统农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量增大,推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成为当务之急。
今年8月24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央农办等11部门,组织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试点。
不仅是山东,到目前为止,包括北京、四川、湖南等地都已陆续有金融机构启动了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涉及机构包括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及各地城商行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份的相关地区正在开展相关试点。
中国的这一探索,给许多农民带来了解决资金难题的希望。“没想到这土地经营权证和房产证一样有‘含金量’,银行很快就批给我200万元贷款,有了这笔钱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就不成问题了。”潘林香说。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