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提升海口城市品位

2015年11月04日08:1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提升海口城市品位

  海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提出2015年海口要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总抓手,大力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争取早日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市政协把“创建文明城市,提升城市品位”确定为今年的重点调研课题,专门成立了由市政协副主席叶霞为组长的课题组,组织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深入了解创建文明城市主要措施和存在问题,探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效途径,为加快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一、海口创建文明城市的必要性

  (一)创建文明城市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需要,是实现《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和把海南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六大战略地位之一。

  (二)创建文明城市是海口建设“首善之城”的需要,是打造城市品牌、提升海口城市品位、加速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力引擎。

  (三)创建文明城市是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推动海口经济发展、塑造城市名片的一个重要机遇。

  二、海口市创建文明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顶层设计有待完善。虽然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但不是常设机构,日常工作的协调和督促检查难度较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前还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指导依据和科学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资金投入不足,市财政预算安排缺口大,部分工作无法开展和影响一些测评项目达标。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小街小巷、城中村、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薄弱;城市规划有待加强,部分城市设施需完善;图书馆、科技馆、档案馆、科普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不达标。

  (三)城市管理力度有待加大。部分单位对创城重视度不够;城市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多;城市管理违章执法一阵风;社区管理和服务力度不足。

  (四)地方性城市管理法规空缺。海口市目前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城市管理的独立性法规,各法规间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导致城市管理在具体执法工作中常常处于“借法执法”的尴尬境地。

  (五)市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市民的公德意识、环保意识普遍较单薄,部分人还未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不够优化,辍学、拉帮结派、持械斗殴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仍需加强。

  (七)创城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创城主题活动缺乏;市民参与创建文明城市积极性不高;核心价值观等与创城相关的宣传标识不足;志愿者服务、引导和宣传作用不够显著。

  三、海口创建文明城市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应打破过去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分工有序、相互协作的良好格局。可成立海口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但不增设编制,负责人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人员从相关单位划转,负责全市“双创”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整合市文明办、市五大办等部门工作职责,负责日常工作的具体落实,形成创建的常态化。每半年或一年对“双创”工作进行检查,对于未达标的项目,各单位要落实“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及时整改和反馈,对于创城工作不力、解决问题不及时的单位,给予公开通报。

  (二)立足城市长远发展,制定“双创”专项规划。制定《海口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专项规划》。规划要结合《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海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口市环境总体规划》和《海口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等,对涉及“双创”工作的市政基础设施、交通管理、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形成多规合一的规划体制,并纳入到海口市“十三五”规划中,作为海口市未来五年的重要工作来抓。

  (三)创新投融资体制,多渠道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为指导,多途径筹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一是利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二是发挥海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的作用,把国家建设“一带一路”资金引入海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中。三是争取亚投行资金流入省会海口建设。四是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用于支持海口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是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六是发行海口市地方政府债券,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通过购买地方债券的间接方式参与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四)坚持依法治市,加快制定地方性城市管理法规。尽快出台专门的海口市城市管理法规,对城市规划、市容环卫、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境保护、道路交通、道路运输等公共事务和秩序的管理进行规范,为城市综合管理行为提供法律保障。要注重对不文明行为的严管重罚,重点是对交通违章、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破坏行为的重罚,通过采取金钱处罚和行为处罚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行政执法的威慑力,使市民逐渐增强文明守法的意识。

  (五)依托“大数据”建立文明诚信制度,提高市民素质。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建立文明诚信管理系统。率先将公务员、事业人员、国企职员等代表性群体纳入诚信管理系统,将交通文明行为、银行征信记录等数据融汇到诚信管理系统,把个人信用与劳动薪资、职务晋升挂钩,通过约束和塑造少数人的行为来带动和影响多数人。待取得一定成效后,再逐步扩大到普通市民群体,建立覆盖全市的文明诚信管理系统,约束不文明行为。

  (六)以网格化和“互联网+”为抓手,实现城市管理无缝覆盖。发挥好网格员“宣传、服务、监督、信息”四大职能作用,通过“网格员”这个“眼睛”和“耳朵”,把群众需要解决的困难、城市环境卫生等广泛存在但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使政府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利用“互联网+城市管理”,依托市政市容委现有的数字化城管信息监控系统,整合大数据资源,在职能部门—网格员的基础上,建立职能部门—市民、网格员—市民的三方互动交流平台,使政府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身边的难题,形成“人人都是城市管理者”的热烈氛围。

  (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建设,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建议在旧城改造或新区规划中筹备建设几个大型的市属科技馆、规划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选取几个典型社区建设未成年人活动室或文化教育长廊;规定市、区属公立中学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网站,并逐渐向民办中学覆盖;在全市公办、民办学校组织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竞赛评比活动,让道德文明进课堂、进书本;大力打击和清除黑网吧、黑游戏厅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场所,设立娱乐场所消费人群的准入门槛;开展就业培训和就业推荐,引导辍学青少年、无业青年走上正轨。

  (八)加大文明城市创建宣传,营造全民参与良好氛围。一是加大文明城市创建奖励资金的投入,把政府财政用于创建文明城市的资金大力倾斜到奖励上来,做好海口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的评选和带头示范作用。二是创建交流平台。如举办大型的生态文明建设论坛,与全国文明城市交流学习等。增设“道德大讲堂”和开办文明市民学校,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和文明礼仪教育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道德正能量。三是发挥“海口文明网”网络平台和“文明海口”微信公众平台的宣传和引导作用,大力弘扬好人好事、遵纪守法等文明行为,并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和披露。四是组织志愿者到社区居委会、城市主干道、重要交通路口、公共汽车发放文明创建宣传单或宣传用品,亲身示范文明行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国企职员,组织开展“每月一次志愿活动”或“我当一天志愿者”的志愿活动,亲身体验文明守礼重要性。(本版摄影潘正汉)

(来源:人民政协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