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京11月3日电 (孙权)国家民政部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建军3日出席在江苏宜兴举行的2015国际社会养老事业发展合作论坛暨江浙沪养老服务业高峰论坛。其在会上表示,目前中国未富先老的国情没有变化,各省份的养老服务业发展也存在区域不平衡的情况,为此全国老龄办正就此着力在制度和政策上进行研究和探索。
据了解,中国1999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0年前后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8%。与许多国家养老社会化进程相比,中国的老龄化还呈现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贫困老人比例高等特点。
王建军称,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人口老龄化高度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面对未富先老这种国情,以及养老服务业上的区域不平衡,全国老龄办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着力在制度和政策上进行研究和探索,有10个方面的政策规划可能在“十三五”期间要全面出台。
此外,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国地方各级政府也加快了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为老年人的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并大力发展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辅具、金融地产、饮食服装、休闲娱乐等相关老龄产业,推动养老服务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以江苏为例。江苏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去年底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79.23万,占户籍人口的20.57%。江苏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认为,传统服务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有效覆盖如此庞大的群体,唯一的路径就是引入互联网+思维,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思想促进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养融合、精神关爱等养老服务的全面提升。
与江苏毗邻的浙江,则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民办养老机构贷款的财政贴息政策,进一步减轻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压力。
“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如果得到稳妥和持续的解决,也是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王建军表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在家庭安则社会安,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关注和关心中国的养老事业发展问题、中国的养老问题。
今日论坛上,还有来自美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社会组织负责人和老龄工作者受邀到会,他们围绕“制度创新与融合”的主题展开交流和探讨。(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