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全面二孩"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首页
人民网

人民网

专家解读:"全面二孩"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2015年11月02日09:54  来源:中国网  手机看新闻  字号

原标题:专家解读:"全面二孩"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中国网11月2日讯 10月29日,五中全会公报发布,允许普遍二孩政策。全会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意味着,在“单独二孩”政策实行两年之后,我国全面放开二孩。这是针对我国人口现状做出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

  新时期,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新常态。尽管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并未改变,但生育率持续降低、性别失衡、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逐渐丧失等结构性问题正日益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世界人口前景2010修订本》曾按高、中、低三种生育率方案对中国人口增长做出预测。根据该修订本的“中”方案,中国人口将在2026年转入负增长,且负增长速度持续加快。如果按照“低”方案,中国人口在2017年达到峰值后会迅速下降。而据我国最新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生育率已降至1.18,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周边邻国。

  因此,全面放开二孩、提高生育率已迫在眉睫。首先,放开二孩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充足的年轻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一直是我国实行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庞大的人口规模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应。但近二十年,我国生育率已持续低于实现世代交替所需的水平,多年处于低生育率国家行列。这令未来可转化为劳动力的人口数量持续低位增长,用工荒、用工难现象将持续蔓延。此次全面放开二孩,将增加未来高素质劳动力供给,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从而焕发社会活力、增强发展后劲。

  其次,全面放开二孩有利于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期,未来经济的增长离不开消费服务业的带动。2014年,消费支出首次超越资本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放开“全面二孩”后,保守估计,未来每年新增人口带来的新增消费将超过700亿。此外,随着新生人口的增加,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需求势必增加。新一波的人口红利将会到来。同时,新政将提振海内外资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中国有望获得更多长期投资,尤其集中在科研、教育以及战略新兴产业领域。

  全面二孩的放开是否意味着短时间内的人口堆积,进而增加社会负担?笔者不这么认为。

  首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再生育意愿有所下降。2014年,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针对当时的“单独二孩”政策,目标人群中有43%有再生育的打算。到了2015年,这个数字就降低到了39.6%。对于“70后”,为了尽快享受政策利好,部分家庭或许会比较急迫,但最多只是在个别年份出现出生堆积,难以改变全国低生育率的现实。而对于生育主体的“80后”“90后”,少生优生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因此他们的生育会更加理性。

  其次,经济因素也直接影响生育率。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男女同台工作。妇女从怀孕到新生儿的抚养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势必要以牺牲工作机会、工作收入为代价。而且,养育一个新生儿的直接费用不菲。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居民高度重视下一代的质量,养育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养育孩子的开支在家庭收入的占比将不断上升;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后,养儿防老的观念日益淡薄。简而言之,我国城市化的加快必然会强烈抑制人们的生育愿望。所以,即使全面放开二孩,也不会造成人口大爆炸。专家预测,“全面二孩”每年带来的新增人口在300万-800万之间,估计中值为500万。2017年出生的总人口在2000万—2500万之间,中间值为2100万,平均到各个省份,也只有几十万而已。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要促进人口、社会的长期均衡发展,在调整生育政策的同时,相配套的经济、社会、家庭政策也要跟上。未来国家发展需要的不单纯是人口数量的红利,更多的是人口素质红利。放开二孩的根本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提高人口数量,而是为了调节人口结构和人口变化速率。我们有理由相信,“全面二孩”政策必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者展腾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助理)

(责编:郜碧澄(实习)、盛卉)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时政要闻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重要理论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