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楼市总体疲态初显,热点城市土地市场却逆市而上,楼面价格频创新高。北京某地块出让楼面均价仅隔一天就较相邻地块价格上涨超过万元。在当前住宅供求关系基本平衡并趋向饱和的大背景下,热点城市地价非理性上涨或将存在一定程度挤出效应,可能促使中低收入人群向城市边缘区域流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和资源虹吸效应,值得高度关注。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300个城市各类土地成交面积同比下降30.1%,各类土地成交出让金同比减少22.7%。其中,住宅用地成交面积同比大幅下降33.6%,出让金同比减少18.9%。但2015年9月,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十大热点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上涨63%,环比上涨89.7%,北京等一线城市土地市场尤为火爆,楼面价格屡创新高,并超过同区域二手住宅价格。热点城市土地市场升温与全国降温形成明显反差。这种土地市场运行反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前“资产配置荒”的现实环境。
这种热点城市地价过快上涨态势恐将产生挤出效应。
一是人口挤出效应。近年来,热点城市地价炒作呈现城市核心区域向外逐步扩散的轨迹,城市非传统中心区域的地价、房价也屡创新高,客观形成城市建设“摊大饼”模式,致使城市中低收入人群被一步步挤出城市中心区和核心区,阶梯式向城市边缘流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交通和社会管理的难度,也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二是产业挤出效应。城市产业高中低端结构相对稳定,以适应城市不同就业人群特点,满足城市不同产品与服务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稳健发展。但高地价以及高地价传导下的高房价必然会破坏城市产业高中低端布局。部分低端生活服务业难以承担城市核心区域高房价或高房租而在城市边缘布局,导致城市核心区域相应服务供应不足。而所谓高端产业也大多集中在金融地产领域,导致城市产业结构明显失衡,未来增长动力受限。
三是非热点城市资源挤出效应。高房价下的热点城市要想保住竞争优势,需要高端人才聚集和优势资源集中来支撑,进而必然提高人才报酬和资源回报,这将对非热点城市资源形成挤出效应。北京、上海、广州等热点城市均是金融业高度发达、人才集中的区域,对周边城市资源具有虹吸效应,加剧了区域经济不平衡状态。
(下转第三版)
(来源:经济参考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