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颂蔚写礼况(下)

2015年10月26日09:3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王颂蔚写礼况(下)

  王颂蔚对藏书很是喜爱。苏州在晚清民国年间是藏书家的聚集之地,王颂蔚跟他们基本都有交往。某年中的某天,王颂蔚生了病,他的书友出了一个疗疾之方:给病人看一堆难得一见的珍本善籍。方法果真管用,王颂蔚还为此写了一首长长的诗,这首诗的名字也同样很长———《病中蒙潘伯寅少宰饷群籍并示消夏六咏率成长歌跋于纸尾》。王颂蔚在这首长诗中提到了潘祖荫给他以书疗病,夸奖了潘家藏书之富,同时也歌颂了苏州当地藏书文化的传统。

  王颂蔚的堂号是“写礼况”,由此可知他当年致力于研究“三礼”,然而有一件事却让他改变了自己的治学方向,关于这个变化,《晚晴簃诗话》中有如下一段记载:

  “芾卿与叶鞠裳同受训诂之学于潘鬯侯。吴中学者王叶齐名,翁文恭、潘文勤雅重。芾卿与文勤为中表戚,顾于谈学问外,绝不干以私事。散馆改官,意泊如也。补军机章京,退直,辄手一编。尝于方略馆故纸堆中见殿板初印明史残本,眉上黏有黄签,审为乾隆朝拟撰考证未竟之本,遂逐条厘订,芟繁撷要,成《明史考证捃逸》三十余卷。甲午中日之役,多所建议,次年和议成,悲愤累月,遽以疾殁。平生致力最勤者,为《周官义疏》,惜未成书,余如金石、目录皆有著述。”

  此段话说王颂蔚平生最下功夫的著作是《周官义疏》,可惜这部著作没有做完,因为王颂蔚48岁就去世了。没有做完的另一原因则缘于一段巧遇。上面这段话说王颂蔚在方略馆的旧纸堆里看到了《明史》的修改稿,发觉这是乾隆馆臣所做修订《明史》的考评稿,很有价值,想把这件事进行下去,于是转移了治学方向,从经学变为史学,做出了30多卷的《明史考证捃逸》。然而他去世之后,这部手稿连同他的藏书一同流散到市场上,这件事在《顾颉刚读书笔记》中有记载:“(1953年)五月莅苏,在琴川书店见王颂蔚遗稿一大沓,辑佚书占其三之二,余为《明史考证捃逸》原稿及所抄史料,索价仅四十万。彼时苏南文管会拟购取,庆其所得,未与论价。顷接勤庐书,云:‘王芾卿遗稿曾送来文管会,不明何故,原物退还。今晨往琴川书店,则知已为沪客购去,至为失望。’从此人海茫茫,殆不可求矣。”关于这段记录,顾颉刚还做过补注:“勤庐后来函,谓由上海常熟路萃古斋以十五万元购去。其后上海文管会以七十万购得之,书送上海图书馆储存。”由这段补注可知,王颂蔚的这部著名手稿现存在了上海图书馆。

  王颂蔚的这些藏书和手稿是怎么流散出来的呢?同样在顾颉刚的笔记中有记载。王颂蔚的妻子谢长达在当地比他先生名气还大,作为清末妇女解放运动领袖人物,在苏州创办了振华女中。王颂蔚去世之后,谢长达就把自己丈夫的书放在了振华女中的图书馆,后来谢长达去世了,此校由她的女儿王季玉继续担任校长,王季玉一当就是30多年。上世纪50年代初期,振华女中改为“苏州市立第一女中”,当时的校方管理者认为学校放着这些古书没用,于是就全部处理给了旧书店,也就有了前面说的那段故事。

  琴川书店得到的写礼况旧藏数量应该较大,因为在此店买到这批书后的第三年,黄永年先生到琴川书店时依然买到了王颂蔚批校的《隋书经籍志考证》。此书4册一套,因为书商不认识王颂蔚的字,仅以4角钱卖给了黄先生,这让他大为高兴。今年我偶在网上查得,黄永年先生的公子黄寿成教授竟以这部书写出了一本专著,可见寿成老师在这方面确实得到了父亲的真传。而于我,虽然没有得到写礼况的旧藏,但是却藏有他18通手札,以此也算是对这位前贤的尊重和纪念吧!

  (作者为藏书家,著有《古书之美》等。相关内容请关注10月12日文化周刊12版《王颂蔚写礼况(上)》)

(来源:人民政协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