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35年我国将有4亿老人 “未富先老”形势严峻
中青在线北京10月22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世昕)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今天举行的养老服务业发展高层论坛上,多位来自社会保障领域的专家建言,在快速老龄化背景下,留给我国应对老龄化的时间已经十分紧迫,而“十三五”无疑是关键时刻,建议国家层面尽快利用这个窗口期进行政策调整。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介绍说,根据预测,2035年全国将有4亿老年人。今年以来,他所在的学会对京、浙、苏等10多个省市的养老现状进行调研,专家们的共识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和“少子高龄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政策保障、养老保险、养老服务等多个层面都需要破旧立新。
在郑功成看来,首先要理顺的是关于老年人的管理的问题。当前我国对老人管理是以群体来划分,既有由党的系统负责管理的老干部与技术人员,也有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的城乡弱势群体,人社部门还对一些企业退休人员负有责任,还有军队自行管理的退休军人,而农村老年人则缺乏明确的管理部门。这样的模式既不公平,也造成资源浪费和行政效率低下,必须尽快调整。
郑功成建议,既要理顺各个职能部门的关系,又要全面推行养老服务社会化,特别需要重视发挥社会组织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要托住困难老年人的民生底线,更要智慧地运用公共资源和相关政策来引导市场与社会资源投向养老产业。针对家庭内部代际关系日渐松驰和将老年人视为弱势群体的不当观念,有必要将维系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保障机制和鼓励老年人建立互助养老机制作为综合应对老龄化的重要内容,并有具体的政策措施加以规制和促进。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看来,开发老年人口红利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他说,养老与经济增长是同一命题,要创造条件提高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通过“老有所为”为“老有所养”创造条件,先做到老有所为,才能实现可持续的老有所养。
郑功成也认可,养老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他建议,国家宜将老年消费视为内需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将老年人群体视为推动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为此,国家有必要制定养老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相关产业的结构布局与发展目标,为养老产业的大发展提供行动指南。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认为,养老保障制度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我国正在走向养老保险全覆盖的新时代,但我国的养老保障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面临严峻形势。为了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我国需要实行职工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养老金待遇的正常调整机制。尤其是要,制定稳妥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
浙江大学何文炯教授说,尽管目前有关养老服务的法律政策的积极效应正在显现,但现实中却面临“一床难求”与“床位空置率高”并存、养老产业异化为房地产产业等问题,养老服务的目的、供给主体、方式以及财政资金绩效等亦有待完善,需要个人、家庭、用人单位、社区、企业、非营利机构、慈善组织以及政府明确各自的责任,并在制度、政策和机制上加以改进。
(来源:中青在线)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