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重建湿地守护生命之水

2015年10月20日09:38  
 
原标题:四川成都:重建湿地守护生命之水

  在四川成都自来水六厂的取水口边,徐堰河水从上游滔滔而来,碧水微澜,清澈见底。这些水将经此流入千家万户,成为成都市百姓的饮用水来源。成都市郫县环境保护局局长李晓红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六厂每日供水量达140万吨,与日供水量50万吨的自来水七厂一起承担着成都市主城区90%的供水任务。因此,水源地的水质安全把控关系着几百万百姓”。

  郫县新民场镇正是成都市饮用水源自来水六厂取水口所在地。面积只有17平方公里的新民场镇,就有12平方公里在成都市自来水六厂的一级水源保护区内。正是因为徐堰河从整个新民场镇横贯而过,让这个川西平原上的普通小镇有了成都“供水总开关”的特殊属性。

  按照当地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的规定,取水口下游200米至上游5公里是一级保护区,保护区的宽度是河两岸各1000米,徐堰河流过新民场镇的区域几乎全部处在一级保护区内——目前的8个村和社区中,只有一个不在一级保护区内。“按照保护条例,在这个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饮用水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不准进行有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李晓红说。

  为了守护一方“生命之水”,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放弃了会对水源造成污染的养殖业、产品加工业等发展机会。

  郫县云桥村村民王道才的家就在饮用水源保护地,自从成都自来水厂在附近取水后,为保护水源,自家的地不能耕种了,田里的水越积越多,原来的农田地下水位升高,水草、芦苇渐渐成了主要植被。

  2011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郫县林业局等相关机构的倡导下,郫县云桥湿地重建项目正式启动,设计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将原本正在萎缩的湿地进行了退耕重建。保护区内不再进行农作物耕种,区内植物自然生长,小动物栖息,逐渐形成了集水生、水陆生、陆生于一体的湿地生态系统。

  当地村民有的出去打工,有的在别处耕种,但大家深知保护这片水源地的重要意义,他们种点小菜都不会用农药,还把秸秆收集起来当燃料,有的还种了果树,自觉维护生态环境。

  随着水流溯源而上,记者看到云桥生态湿地内苇草丛生、碧波环绕,除了保留原有的水源涵养林,还科学配植了香樟、樱桃等易于野生动物栖息和觅食的树种,李晓红告诉记者,这里植被覆盖率近90%,野生脊椎动物达112种。这片湿地就像天然的净水器,湿地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具有很强的清除有毒物质的能力,对水源地水质改善起着积极作用。

  像云桥这样的集截污、净化水质、涵养水源功能为一体的湿地,在成都的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已经建成327亩。成都目前已经在徐堰河、柏条河沿河100米范围内利用现有沟渠、坑塘、低洼地规划金柏、钓鱼等生态湿地7个。为保证饮用水安全,成都市每年从市级财政中拿出6000万元专项资金拨付给郫县,用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成都正在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截留农灌区、净化水质的湿地保护和生态净化系统。(经济日报记者 杜 芳)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