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乌镇戏剧节前日开启,由孟京辉担任艺术总监的本届戏剧节将举办10天,共有16部中外受邀剧目、12部青年竞演剧目和上百个街头嘉年华演出。在受邀剧目板块,今年采取“双开幕”剧制,两部剧作分别是来自苏黎世剧院的《物理学家》和中国导演李建军执导的新作《飞向天空的人》。两部剧作像是一出对照,照出了中国与西方戏剧排演的某些相似的方向,同时又存在着富有深意的差别。
《物理学家》是当代德国正值创作旺盛期且广受关注的导演赫伯特·弗里茨受瑞士苏黎世剧院委约创作的作品。他以擅长制造“亮眼”的舞台视觉效果和运用演员的肢体创作闻名。该剧为瑞士著名剧作家迪伦马特代表作品,讲述了三位聪明绝顶的“物理学家”为了保护一份重要的科学手稿,以疯子的名义藏匿于精神病院,却并没有因此躲过阴谋。这一出荒诞到疯狂的剧目,在赫伯特·弗里茨的解读下更增加了一份戏谑的快感与讽刺的内涵。
舞台上的“精神病院房间”由类似橡胶质地的软垫支撑搭建而成,随着灯光的变化,三壁呈现柠檬黄、荧光绿等多种明艳的色彩,并时常与演员身上的灯光颜色形成鲜明对比。演员肢体表现相当抢眼,是人物心灵与精神状态的外化。
“精神病院房间”左侧唯一的门只能由外面打开,演员只能以攀爬、蹦跳或者钻过帷幕的方式上下场。这一切“大幅度”的表达方式之前似乎从未出现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亦挑战着观众的观看习惯。
《物理学家》好像一幅大卫霍克尼的画作,颜色出离饱满,惊艳热闹;而《飞向天空的人》则像是爱德华·霍珀,静止而孤独。这出在露天剧场演出的作品,在舞台中心搭建了一个方形的镜框,于观看之中创造了一个新的角度。全剧两个小时,演绎了超过30个“画面”,演员动作缓慢(甚至迟缓如定格的照片)。画面呈现的景象寻常之极:一个一边洗脚一边吃薯片的男人、三两个五颜六色的“杀马特”女青年、坐着削苹果的老母亲、一张全家福、一场孤独的亲密之后、一个男人在擦地……每一个画面持续数分钟不等,偶有重复,比如擦地的原本是个男人,后来换成一个女人。
台上的演员都戴着一种由真人相片经过彩色打印后的面具,只露出鼻子眼睛嘴。他们只要进入“镜框”,便一言不发。反而是转场的昏暗里,会有声音传来:房子着了火、一群女人在吵架、轻松的闲谈或者一首生日歌……全剧8位演员,没有固定的角色,人物和人物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也许观众会觉得他们有,并且在仿佛无限漫长的演出中想象自己成为他们,编织一个全新的故事。
显然,赫伯特·弗里茨的《物理学家》早已甩掉了剧作家创作此剧时的时代,《飞向天空的人》更是根本不打算给观众讲一个故事或者道理,前者也是。这两个作品的共同点在于,尽管它们在技术和手艺上显得充满经验,摆在舞台上的剧作却都像是“未完成的演出”,缺掉的那一块,需要观众代为填充。在乌镇,它们给来自不同背景、拥有不同观剧经验的观众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惑:这是戏剧吗?该怎么理解这样的戏剧?戏剧作品脱离了传统的讲故事、讲道理的框架,还能做什么?在剧场里,观众到底是什么,一只蚂蚁还是上帝?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本届乌镇戏剧节的一个趣味所在。当作为表演主体的创作者们在局促的剧场里让出了一块自由的空间给观众,我们该如何自处? (吕彦妮)
(来源:京华时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