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昌10月18日电(记者沈洋 邬慧颖)景德镇,一个产业支撑一座城市,历经千年而不衰。而千年积淀形成的完备的手工制瓷体系,仍是中国瓷都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18日,作为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被誉为景德镇“一号工程”的名坊园正式对外开放。寓意为名作坊聚集地的名坊园,位于景德镇陶瓷工业园东北角,一期占地面积300亩,共有28家名作坊入园。
兴建名坊园是景德镇的一项重大决策,其目的是保护和传承瓷都手工制瓷体系。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高唤虎介绍,通过“海选”和组织专家论证,把散落在景德镇各古街偏巷的知名手工制瓷作坊、身怀绝技的陶瓷艺人汇聚到名坊园。同时,名坊园还对官、哥、汝、钧、定等十大“窑口”的手工制瓷名人名坊开放。
能进驻名坊园的作坊,都有一个共性——必须是手工制瓷作坊,而且有一定的绝活。
记者在现场看到,名坊园整体上属徽派风格,但每个作坊都其独特的建筑和设计风格。不仅有“九段烧”青花茶具、邓希平高温颜色釉、云知味胭脂红、镇尚三宝大件器、明成窑等景德镇本地的名作坊,也有越窑、刑窑、磁州窑等知名窑口的名作坊。
镇尚三宝作坊占地面积约9亩,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作坊创始人吴江锺主攻大件器陶瓷,是景德镇大件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作品主要用于高档酒店的空间装置。
“以前的作坊空间狭窄,周边环境很差,看起来乱糟糟、脏兮兮的。”吴江锺说,现在就像是置身于花园中,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工作,心情肯定更好。
相比环境的改善,吴江锺更看重名作坊的集聚效应,“每个作坊都有独门技术和客户资源,这些资源共享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
高唤虎说,政府对入园的名作坊除了给予地价优惠外,还整合资源统一对外宣传推介。相信不久的将来,外地人来景德镇感受陶瓷文化、欣赏传承制瓷技艺、购买高端精品陶瓷,名坊园是首选地。
明成窑作坊主李筱清对此深信不疑。“名作坊在手工制瓷的某一个或几个领域有独特的技术,大家集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学习,将会促进共同进步。”她说。
兴建名坊园,只是景德镇近年来保护和传承手工制瓷技艺的努力之一。
2012年,景德镇提出“一轴四片六厂”的构想,规划建设了明清窑作群、红店街、陶溪川、雕塑陶艺村四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这四个文创基地有效地利用了建国瓷厂、艺术瓷厂、为民瓷厂、宇宙瓷厂、雕塑瓷厂等原国有瓷厂的老厂房、老设备以及人文历史,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如今,以传统老厂房和现代化设计构筑的陶溪川,已经成为景德镇最具活力的文化创意空间,吸引了意大利、美国、法国、荷兰、韩国等国家以及国内各大美院的陶瓷艺术家入驻开设工作室。
而提到传承手工制瓷技术,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功不可没。2010年,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圆器生产流水线恢复商业生产。最早始于明代的圆器生产流水线以碗、盘、碟类为主要产品,被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分工最为精细的陶瓷生产流水线。
从2009年以来,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先后复烧了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和宋代龙窑等景德镇各朝代典型瓷窑,活态传承了传统瓷窑烧成技艺。
面对工业化制瓷的竞争,以手工制瓷为主的景德镇处于弱势。不过,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陶瓷制品,尽管可以做到精致,但无法改变的是千篇一律的外表。而景德镇手工陶瓷,从成型,到施釉、绘画、雕刻,再到烧制……每一步都融入了人的气息、情感、经验与智慧。
“没有交通优势,资源又几乎枯竭,景德镇却仍然是世界陶艺家心目中的瓷都,原因就在于景德镇保持了最完备的手工制瓷技艺体系。”从事御窑瓷器研究30多年、被称为景德镇御窑传承人的向元华说,景德镇手工制瓷在工艺恢复、创新和人才储备等方面都蓄势待发。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