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10月16日电(记者周科)15年前,办了多年的山东菏泽市定陶县东王店镇东刘楼村完小,因学生人数急剧减少被迫“撤点并校”,村民不得已将孩子送到外地上学,偌大的教学楼一度沦为养猪场。
此情此景,让年过半百的刘传玺深感不安。2004年,他毅然辞去当地乡镇一所学校的校长职务,回到了刘楼村小学。经过多方筹资,将废弃的校园改造成菏泽市第一所留守儿童学校,开始针对留守儿童的特征开展教育探索。
学校成立之初,仅招收到38名学生,只有三、四、五年级,刘传玺和其他4位老师“一边当老师,一边当家长”,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
“相比一般的孩子,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稍弱,有的甚至感到孤独、生僻,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刘传玺介绍,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校专门成立了武术、舞蹈、象棋等多个兴趣小组,让相似的家庭背景孩子在一起学习、玩。对于长年得不到父母呵护的孩子,刘传玺时常带着他们回到自己家中吃住、看护。
何忠航是一名孤儿,一直由姑姑抚养。在留守儿童学校里,他独来独往,对学习感到厌烦,时不时还到镇上打电玩,与一些闲杂的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得知情况后,刘传玺对他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并根据他的特长爱好,让他参与到舞蹈兴趣小组。就在去年,年仅14岁的他被中国艺术学院张家港分院选拔录取。
刘传玺的付出和坚守赢得了村民的信任。11年来,这所留守儿童学校已由当初的三个年级发展到现在的六个年级8个教学班,学生人数达到373名,琅琅书声重新回归乡村。
记者近日在刘楼村留守儿童学校看到,每个教室学生满满当当,干净整洁的校园内,分布着图书室、乒乓球、篮球、象棋、舞蹈厅等活动场所,宿舍区、食堂和校门都有专人看管。校园里,孩子们生龙活虎,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11岁的五年级学生崔凤婷说,她是二年级转学过来的,“父亲在外地打工,爷爷体弱多病,现在吃住都在学校,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玩耍很开心。”
记者了解,刘楼村留守儿童学校已连续8年荣获东王店镇升学冠军,成为十里八乡的“名校”,周边多个乡镇甚至成武县、巨野县的村民都把孩子送过来寄读。“在你的学校上学,我们当家长的外出打工才放心、省心。”家长们说。
多年的奔波和劳累,58岁的刘传玺一直带病工作。他说,自己坚持这样做,“只为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目前,学校的办学资金和师资还是紧缺,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更多的人关爱留守儿童这个群体。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