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年前不收案考验司法效率

2015年10月13日01:14  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杜绝年前不收案考验司法效率

  本报特约评论员兵临

  在法院收案后,不能及时审结同样会损害民众对于司法的信心。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如何用高效的司法回应公民的诉求,乃是司法公正的应有之意。

  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执法办案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杜绝年底前不收案、强迫撤诉、虚假报结等现象发生,用好简易、速裁程序,提高审判效率。

  通知的下发,体现出最高法院对目前司法状况的判断。当下中国的法院处于一种特殊时期,需要一手抓司法改革措施的落实,一手抓日常性的案件审理。而司法改革一定程度上激起民众的诉求愿望,导致诉讼案件增多。据统计,今年截至9月30日,受立案登记制改革和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等因素影响,全国法院新收案件同比上升18.42%,未结案件数逐月累积。在这种情况下,以往因为

  司法业绩考核形成的年底不立案怪象,今年会不会重演?

  从原因上分析,年前不收案主要与法院系统对结案率的考核有关,其影响着法院的排名和法官的业绩。今年年初,中央政法委要求坚决取消结案率等不合理的考核指标。4月印发的《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特别明确:发现“年底不立案”的,将追究有关责任人员和主管领导责任。这些破除年底不立案的改革究竟效果如何,将在今年年底迎来首次检验。

  然而情况似乎不容乐观。一方面,虽然结案率作为考核指标被取消了,但是其作为衡量司法效率的一项指标,

  依然保留在人们的评价观念里。书面的考核指标取消了,头脑中的考核指标能否取消值得观察。另一方面,随着各地法官员额制的实行及司法责任制的推行,案多人少责任大的矛盾短期内更加突出,而传统束缚在法官身上的行政性羁绊,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解决。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法官个人还是法院本身,都可能对累积下来的未审结案件倍感头疼。旧案未结,又面对立案登记制下喷涌而来的诉讼大潮,法院该如何接招?

  还有,在法院收案后,不能及时审结同样会损害民众对于司法的信心。而在司法改革的价值目标中,向来都有效率的一席之地。对于司法

  公正的追求,不能舍弃司法的效率价值。相反,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如何用高效的司法回应公民的诉求,乃是司法公正的应有之意。

  所以说,要从根本上杜绝年前不收案的怪象,长久之计乃是提高司法效率,这在实行法官员额制和立案登记制的背景下尤其重要。在对本轮司法体制改革的关注中,我们更多侧目于那些制约司法公正的体制性障碍。而在消除司法不独立、不公正的体制弊病的同时,还应注重促进司法效率的程序改革,将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简易程序、速裁机制等充分激活,按照繁简分流在确保司法公正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司法效率。

(来源:京华时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