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0月10日电(记者蒋芳、蔡玉高)这是历史真相的胜利,是和平理念的胜利。9日,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国际社会对这段历史达成共识。
发生在78年前的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史上的三大惨案之一,它不仅将日本侵略者永远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更给中国人留下百年难愈的耻辱记忆。自上世纪80年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馆后,这段沉痛的记忆逐渐成为国人教育的“必修课”。去年2月,中国更是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既然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缘何要在78年后作为世界共同的精神遗产加以记忆、传承?我们为何要记住屠杀?
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步走向文明,战争却将人性中的黑暗剥离出来,让文明在野蛮中退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球约80%的人口、约20多亿人笼罩在这片黑暗之中。在二战和抗战胜利70周年的特殊年份,将这段惨痛历史上升为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为的就是将血的教训烙入记忆,让战争的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
中国有史可为鉴的古训。历史的镜子照出的不仅是光明、探索,同样也应照出黑暗、丑恶。这也是世界记忆遗产不应遗忘二战那一页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一些有关战争的罪恶记忆已被载入史册。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就已作为纳粹法西斯的罪证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只有直面人性的黑暗,才能清算恶力的黑暗。为世界保留下战争与屠杀的罪恶记忆,正是为了塑造和激扬人类的良知,维护世界和平。
人类的共同记忆虽然弥足珍贵,但却是脆弱的,每天都有仅存的重要记忆在消失。上世纪90年代,南京市对幸存者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普查,共登记1200余名幸存者,如今在世者仅剩100余人!及时珍藏这些记忆,刻不容缓。
英国诗人乔叟说,“若把黑白和善恶放到一处,相形之下,彼此才可见分明。”在世界的记忆中,记忆文献遗产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鉴出黑与白、善与恶。申遗成功,不仅意味着真实鲜活的个体记忆得以保留和传承,更在于保护人类共同记忆永不褪色的重大历史责任。记住历史黑暗一页,为了人类明天的和平。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