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10月8日电(记者马千里、庞书纬)金秋时节,高原的天气渐渐凉了;农民黄生红家的“培训班”,却渐渐热闹了起来。
刚开始当“老师”,黄生红明显有点不适应,讲台上的他,时不时会“卡壳”。一旦“卡壳”,他总会露出憨厚的笑容。
“我经常给乡亲们‘洗脑’,补上生态保护的课。”黄生红说。
黄生红的家乡青海省湟中县田家寨镇毛二村,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带的半浅山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周边的山上长期光秃秃的一片。冬春起风,黄土漫天;夏秋降雨,泥水四溢。
1996年,此前主要靠打工养家的黄生红,开始了自己的“植树生涯”,缘由简单而直接。
“我从小就记得,每年夏天一下雨,洪水就夹着泥土往山下淌,经常把庄稼淹掉。1990年夏天,邻村村民李永奎家仅有的两亩庄稼,让泥石流冲掉了,当时他抱着我痛哭流涕,我也知道只要山上有树,洪水就不会那么厉害了,可这么多年就是没人种。”黄生红说。
然而,“植树生涯”刚开始,乡亲们就议论纷纷。
“我当时就跟他开玩笑说,要是你种成了,我背着你在村里绕三圈。”毛二村村民王有清说。
更大的“阻力”来自“老天爷”。由于青海深居内陆,每年春天树苗生长最需要水的时候,“老天爷”偏不下雨,导致开始几年,植树成活率很低,每种20株,最多能活一两株。
“树种不活,老黄那几年孽障(在青海方言中指境遇差)得很,老母亲好几年都不理他。”黄生红的妻子魏翠英说。
黄生红没有气馁,为了省钱,他亲自拉树、栽苗、培土,树苗浇不上水,就用三轮车一趟趟往山上运水。2005年开始,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黄生红对植树的投入越来越大,每年平均植树上万株。
几年摸爬滚打,黄生红渐渐成为植树“土专家”,先后总结出推迟植树时节、冷水泡苗延迟发芽等一套旱地植树经验,树苗成活率从最初的不到10%,提高到如今的40%。“我还准备写个报告,给农科院的专家看看。”黄生红说。
黄生红一家生计,主要靠他在外面做煤炭和运输生意,由于为人实在、善于经营,生意不错。可是好不容易挣来的钱,“大头”却被他花在了植树上。
熟悉黄生红的人都说,每年植树季节,是他最开心的时刻,他一边雇车从周边林场拉树苗,一边带领雇来的七八十个农民在山上忙活,饿了啃几口干馍馍,渴了喝几口茶水。魏翠英回忆,2013年春天,黄生红拉回几十株树苗,又一个人走了三四里山路,将近百斤重的树苗背上了山,第二天则和孩子们一道,开着三轮车往山上送水。
“晚上回来,老黄就累病了,嘴唇全是紫的。从那以后,我就发现老黄的身体明显不行了,现在每年他种完树,就要到卫生院打针。”魏翠英说。
近20年过去了,如今,黄生红已经累计为植树投入100多万元。金秋时节,看到漫山遍野十多万株成活的树木,他感慨良多:“两座山上除了原先坟头的五棵树,全是我带着大家种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乡亲,主动加入到黄生红的“植树团队”中。然而,黄生红还不满足,他有更大的梦想。
2014年,黄生红注册成立了一家生态发展公司,除了继续绿化村里的荒山,还准备走出去承包外村荒山治理,培育后续产业发展。
记者看到,在公司的小楼中,有实验室、研究室、育种室,还有两间教室,每到植树季节,他都会在植树之余为周边村民宣讲保护生态的重要意义和植树造林的基本知识。
“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搞生态建设,最关键的是观念要跟得上。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要把一个人的事,变成全社会的事。”黄生红说。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