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喧哗,莫过度消费屠呦呦

2015年10月08日00:58  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众声喧哗,莫过度消费屠呦呦

  屠呦呦已被消费,她被迫重复莫言当初获得诺奖后的一系列遭遇。应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如何培育更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科研机制,以激励更多我国科学家获得诺奖。

  获得诺奖后,屠呦呦近日接受采访时称,是否得奖已经“无所谓”,也不在意是不是“三无教授”。老人还说:“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个挺欣慰的事。”

  字里行间,淡定从容。波澜不惊之中,浸润着质朴情怀。对于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来说,获不获诺奖,确实称不上大事,自己所研制的“神药”能够抚平苍生苦痛,才最紧要。

  连日来,屠呦呦老人已成为最耀眼的明星,她配得上所有的荣耀与致敬。但是,在捕捉热点乃至挖掘花絮的同时,是不是更该回到事件原点?比如,老人身上奋力拼搏、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科学风范,以及崇高的为民情怀和不辍的科学坚守……

  不得不说,屠呦呦已被消费,她被迫重复莫言当初获得诺奖后的一系列遭遇。比如,无休止的采访,比如奖金能买多大房子,再比如故居如何开发……

  中国人有诺奖情结,屠呦呦是最热的新闻人物,不追逐和追踪屠呦呦身上的故事,显然是舆论的失职,但如果把握不当就成了过度消费。

  对于这位注定彪炳史册的科学家,我们除了抱以由衷的敬意之外,也许还应该把握一些底线。

  其一,能不能少打扰一些屠呦呦?屠呦呦获奖后,她告诫在老家宁波的亲戚“不要宣传”,这种清醒令人肃然起敬。屠呦呦已是85岁高龄,她希望不要宣传,我们是不是应尊重她的建议,起码不那么狂轰滥炸?

  其二,不要造神。据报道,屠呦呦高一高二时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成绩单上有90多分的,也有60多分的。高三时急起直追,顺利考入北大。这说明屠呦呦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天才。因此,更该还原真实的屠呦呦,不要把她塑造成天纵英才式的人物。

  其三,不要把她打造成道德完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上确实居功至伟,但一路走来也颇受争议,比如有人说将集体功劳归于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不符”。还有人认为屠呦呦或有性格弱点。这都很正常,屠呦呦有没有冒功的道德瑕疵,如今已不重要,获奖后她接受采访时已坦承“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就够了。

  截至7日,日本科学家连续两天获得诺贝尔奖,使日本的诺奖得主数量增至24人。据悉,2001年后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与近邻相比,我们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并不算多,仅仅是实现零的突破。正因为如此,请别过度消费屠呦呦,而应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如何培育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科研机制,以激励更多我国科学家获得诺奖。

  本报特约评论员王石川

(来源:京华时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