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08日16:55 来源:红网 手机看新闻 字号
针对中国老人在日本京都“碰瓷”索赔10万日元的消息,昨日,当事老人所报团的厦门一旅行社多位工作人员向新京报记者否认老人在日本“碰瓷”一事,并称老人脚部受伤。日方车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老太太受了轻伤,通告说没有受伤不是事实,老太太并非自己撞到车上,“但车速非常慢,也可能有老太太不小心的因素。”(10月7日《新京报》)
国庆黄金周的后半程,“中国老人在日本碰瓷”的传闻开始在网上流传。而香港一家知名媒体对此事“这的确是真的”的肯定性报道,进一步坐实了“中国老人把人丢到国外”的事情。由于“中国游客”和老人群体早已被贴上了“素质低下”和“扶不起”的标签,“碰瓷”再次戳中了社会的痛点,“碰瓷”老人再次被淹没在吐沫星子里。
如今剧情反转了:中国老人确实被车撞了,现在脚还肿着。媒体采访证实,流传网上的所谓中国老人在日本“碰瓷”,是京都袛园南侧地区协议会(相当于居委会)的老龄成员在没有充分确认事实的情况下,自行撰写,并通过协议会分发给祇园町400户居民。换句话说,就是居委会干部对中国游客有偏见,在没弄明白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就在街道张贴“安民告示”,警惕中国游客“碰瓷”。
“安民告示”被一位在日本的中国人看到了,如获至宝:好啊,“扶不起”的老人在中国国内碰瓷不算,还跑到日本碰瓷来了,于是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网友@小小小力SAMA,@小小小力SAMA见这位中国朋友言辞激烈,大骂“碰瓷”老人,痛斥中国人素质太低,哪会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于是,未经核实,就将这条信息发布到了微博上。而媒体好不容易等来了“扶不起”的中国老人把人丢到国外的“人咬狗”新闻,哪会轻易放弃这样的机会,于是,在碰瓷者是谁、被碰者是谁、目击证人是谁都没弄明白的情况下,就抢发了《日方称“中国老人在日碰瓷索赔10万”属实》的“独家”新闻。
按照香港那家媒体记者的说法,所以认定碰瓷是“真实”的,是因为这家居委会是日本京都市政府承认的正规组织,所以有公信力。一个有公信力的机构,为什么会不经核实就发布谨防中国老人“碰瓷”的歧视性虚假通告?本应视真实、客观、公正为生命的媒体为什么仅凭居委会干部的一面之词就轻易作出中国老人“‘碰瓷’的确是真的”判断?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中国游客、中国老人的偏见。“中国游客”、“中国老人”已经被贴上了“素质差”、“扶不起”的标签,已经被污名化了。
一个群体被污名化的后果是严重的,在这类事例的不断暗示下,“大众心理”就会对这个群体产生反感、厌恶、不信任,对事物的看法就会不客观。而当标签越贴越多的时候,是也能成为非,无也会成为有,绣花针在放大镜下也会成为金箍棒。一年前,“外国小伙儿扶摔倒女子被讹”,事后就证明女子是冤枉的,是外国小伙开无牌照车撞人,并非女子“扶不起”;而不久前发生的淮南大学生撞人不撞人事件,媒体根本没耐心等待调查结果出来,就给受伤老太下了“扶不起”的定论……虽然最后都发生了反转,但是最初报道造成的影响却是无法挽回的,类似的偏见与渲染已经让这个社会受到了伤害。
其他群体能被贴标签,媒体也会被贴标签。真实、公正、客观是新闻的生命,当这类迎合“大众心理”的新闻一次次被反转,当大众的情绪一次次被挑起来又摔在地上,反转的次数多了,摔的次数多了,在一次次的反转之后,媒体也就失去了公信力,最终难逃被贴标签的厄运。
毋庸讳言,一些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时,确实做出过一些不好的事情,但不文明现象绝非中国游客独有,更不能代表大多数中国游客的素质,对于个别人的不文明行为,需要的是善意的引导,而不是充满偏见地放大和渲染。如果偏离了善良的初衷,就会走到另一个极端。“中国老人日本碰瓷”剧情反转羞辱了谁,相信答案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