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虎啸鹤舞何又见

——吉林三大主体功能区唱响绿色发展主旋律

本报记者 岳富荣 刘文波
2015年10月07日03:1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西有白鹤翩然起舞,东有虎豹长啸山林,中有梅花鹿奔腾原野。”地处白山松水之间的吉林省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众多珍稀野生动物频频出没于绿野、密林,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景。

  西部生态经济区、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吉林省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战略,突出彰显“生态”“绿色”等吉林优势和特色。保护生态,营造绿色,吉林唱响“绿色发展”主旋律。

  水润万物 鱼跃鹤舞

  西部“河湖连通”再造秀美生态

  进入白城洮南市城区北口,水草丰茂的锦湖公园便映入眼帘,彻底改变了过去“一进洮南府,先吃二两土”的老印象。

  “若不是河湖连通工程,白城都快成了盐碱城了。”白城市市民张占胜说。吉林西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加之上游用水增加,多年以来各河道来水明显减少,多数河流相继断流,很多湖泡几近干涸,盐碱泛起,风沙肆虐,鱼虾踪迹难觅,大面积的农田和草原出现沙化迹象。

  吉林西部十年九旱,但过境水资源丰富,雨季常常洪水奔涌。近些年,吉林省先后建成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和引嫩入白、大安灌区、引洮分洪入向等重点水利工程,“拦洪分洪蓄水,让洪水变湖水,不再白白流走。”吉林省水利厅厅长宿政说。

  2013年6月,吉林省启动实施“河湖连通”生态水利工程,在白城、松原及长春等10个县(市、区),依托自然河湖水系及已建的水利工程,新、改、扩建渠道,构建引、蓄、灌、排、提相结合的河湖连通工程体系,将河流洪水期富余的水量和灌区退水引到天然湖泡中存蓄,形成河网密布、集中连片、河湖互动、动态平衡的生态体系。

  “湿地好不好,关键看水鸟。”被誉为“吉林西部之肾”的向海和莫莫格两大湿地,此前多年不断萎缩。“河湖连通”工程累计为两大湿地补水6亿多立方米,莫莫格湿地鸟类种类增长近50%,白鹤由2000年前的500多只增加到今年的3800多只,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白鹤迁徙停歇地。向海湿地水草日渐丰茂,多年不见的东方白鹳、白头鹤等珍稀物种重回此地栖息。

  “河湖连通”不仅能为吉林西部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实现苇田种植4万公顷,新增养鱼养蟹水面6.7万公顷,年增加产值24亿元,区域内人均增收600多元。

  入夏以来,白城遭遇伏旱,洮北区红星村村民刘志涛却一点没犯愁,“老天爷不下雨咱就浇水呗,我这九垧半地前后灌了三四遍水,你看这苞米长势多好。”

  林茂山深 虎豹频现

  东部生态修复助推绿色转型

  在柳河县柳河镇复新村,村民倪学森望着自家200亩还林山地苗圃,和记者算起经济账:“以前在山坡上种玉米,一年纯收入也就4万元。林业部门指导我改种绿化苗木,到了后年,云杉苗能卖了,大榛子也结果了,一年最少100万的收入。”再算算生态账:“原来种山坡地一刮风都是土面子,下雨就冲成沟沟坎坎,沟里全是淤泥。还林这几年,灰土少了,下雨也不出沟了。”

  由于各种原因,吉林全省被改变用途的林地面积高达80多万公顷。2013年10月,吉林省政府召开全省林地清收工作会议,计划利用3年时间将改变用途的林地依法收回,用5年时间将清理收回的林地全部还林还草还湿。

  “东部山区停伐、林地清收和一些山体的修复是生态修复的重点。”吉林省林业厅同志介绍,目前东部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已建设森林小镇54个、绿美村屯400个,裸露山体修复11.4万平方米。

  从今年4月1日开始,吉林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此前全面停伐范围内的林地总面积为347.9万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1/3以上,森林蓄积量占全省森林蓄积量的一半。吉林省重点国有林区迎来前所未有的“休养”契机。

  “停伐对我们企业有些影响,但我们未雨绸缪,‘非林哺林’已成为我们的新常态。”吉林森工集团董事长柏广新说。过去两年,吉林森工集团从非林产业利润中先后拿出3300万元作为生态建设基金,专项用于森林资源培育、管护和环境绿化建设。通过科学经营森林,2014年吉林森工经营区森林覆盖率达90.9%。

  吉林省东部依托林区独特的资源,发展人参、五味子、食用菌、林蛙、山野菜、坚果、森林旅游等产业,林下经济成为林业职工致富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抚松县露水河镇砬子河村参农李道玉,是有24年种参经验的“老把式”,每年起参、卖参净赚十几万元。他告诉记者,村里比他挣得多的大有人在。白山市加快人参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推进精深加工,开发人参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条。依托亚洲最大的人参市场——万良人参市场,着力打造集人参生产、贸易、文化于一体的世界人参集散地,力争到2017年全市人参、西洋参产量稳定在1200万公斤,精深加工达70%以上。

  “打好生态和资源牌,我们发展就有了后劲。”长白山管委会池南区区委书记曹树清说。长白山有丰富的矿泉水资源,去年池南区与深圳海王集团和恒大矿泉水集团分别达成年产2000万吨级和4000万吨级的矿泉水开发项目。项目建成后,池南区长白山矿泉水年产量将是目前全国成品矿泉水年销售量的3倍。

  一向罕见的珍稀濒危动物东北虎、东北豹,在长白山林区频频出现。近年来,相关机构检测并拍摄到了27只野生东北虎和42只东北豹,且幼体和亚成体数量占其种群数量的60%以上,说明其种群在顺利繁殖和稳定增长。

  黑土保护 产业调整

  中部创新转型强化“绿色”主导

  在吉林省梨树县上三台村小流域治理工程现场,梯田上庄稼长势喜人。“经过治理,荒弃的坡耕地变成了梯田,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四平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杨忠彬说,“庄稼长得好了,农民平均每垧地一年能多收入500元左右。”

  肥沃的黑土地是吉林中部平原的天赐之宝,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65%以上。然而,长期超负荷利用和重用轻养的耕作方式,黑土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平均六七十厘米,下降到二三十厘米。

  不能坐看黑土地走向贫瘠。吉林省在中部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通过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增施有机肥等保护性耕作措施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对地势平坦、集中连片、土壤肥力较高的黑土地,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对因过度垦殖、利用不当造成的高强度侵蚀地,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地力恢复。全省每年减少耕地损失1000余亩,减少土壤流失量1100万吨,项目区年增产粮食近3亿斤。

  “玉米加工成饲料,玉米秸秆送到植物发电厂发电,发电厂焚烧的秸秆灰和黑猪的粪便加工成有机肥还田,增加了土地肥力。”德惠市隽星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隽洪兴介绍说,在他们的合作社,农业、牧业、加工业已形成循环产业链条,特别是饲养生态黑猪和黑土保护挂上钩,前景更加广阔,为此合作社流转1000多公顷土地以扩大规模。

  走绿色发展之路,吉林在修复和涵养生态资源的同时,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治污于事先,防患于未然。

  今年1月1日起,吉林省在全省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禁塑的省份。这一环保举措带动了新兴产业——聚乳酸产业的兴起。聚乳酸是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原料可从秸秆中提取,可在自然环境中完全降解,是不可降解塑料的优良替代品。

  吉林作为农业大省,秸秆资源达4000多万吨,能够为聚乳酸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省发改委产业协调处副处长刘大蔚说:“禁塑后将创造3万多吨的生物降解塑料袋、塑料餐盒的市场空间,从而实现由下游市场需求拉动上游绿色产业发展。”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加快建设10平方公里生物基材料产业创新基地。基地负责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到2020年全球乳酸及聚乳酸市场需求预计可达百万吨以上。聚乳酸还可用于玩具、文具、汽车、家电、医用等领域。我们已制订聚乳酸产业延伸工程规划,计划实施塑料制品、纤维材料、降解地膜、医用材料、车用工程塑料等产业链项目,力争用5至10年时间,实现产值1000亿元以上。”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07日 03 版)

(责编:王吉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