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诺奖启示:中西医结合当为未来方向

2015年10月06日21: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屠呦呦获诺奖启示:中西医结合当为未来方向

  10月6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悬挂的屠呦呦的照片。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中新社北京10月6日电 (记者 马海燕)85岁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5日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个诞生于中国本土的原创科研成果对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让人自豪的同时也引发一些思索。

  疟疾是危害人类的重大疾病,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效药物均源于两种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二是中国科学家20世纪70年代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

  中国科学家关于青蒿素的成果,出自40多年前一个被命名为“523”的科研项目。上世纪60年代美国和越南爆发战争,当时的越南领导人向中国寻求帮助。1967年在中国国家领导人的亲自过问下,中国开始集中全国力量进行抗疟疾研究,并以首次开会的时间5月23日为代号,将项目命名为“523”项目。最终产生的成果青蒿素帮助越南消灭了疟疾,也让中国南方的疟疾了无踪迹。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屠呦呦也于2011年获得美国拉斯克医学奖。

  但有关青蒿素的发明一直存在争议。2009年,屠呦呦发表了由其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同样参加“523”项目、并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中作出关键贡献的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曾撰文称:这本书是为了宣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屠呦呦的功劳而写的,并不是为了全面介绍中国的青蒿素类药物而写的。

  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后,“不能把团队的成果归于一个人”、“把奖颁给她一个人,对项目的其他参与者不公平”之类的言论也不绝于耳。此次获得诺贝尔奖,此类论调又被重提。也正是因为关于青蒿素成果归属争议,加上论文数量少等原因,屠呦呦至今也没评上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林瑞超告诉中新社记者,像任何一项科学研究一样,从蒿类中提取青蒿素并不容易。有人做药理,有人做结构,有人做临床,那个科研团队包括中国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整个研发过程复杂、漫长。直到六七年后,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发表第一篇文章,青蒿素才引起世界关注。但屠呦呦作为课题组组长,提出研究方法和设想功不可没。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彭成也认为,屠呦哟作为“523”项目组负责人,她的原创性思想十分重要。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青蒿素至今已挽救了几百万人生命,这也是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把该奖项授予屠呦呦的原因。

  2011年站在拉斯克医学奖领奖台上的屠呦呦曾说:“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此次获得诺奖,屠呦呦同样强调团队的贡献。

  彭成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屠呦呦这话说得十分中肯。屠呦呦和青蒿素的获奖,是中医药对世界的贡献,也为未来中医发展指明了方向。医学不仅是科学,其中蕴含的人文部分同样重要。他所知道的屠呦呦现在还坚持去实验室,还在指导年轻人,是搞中医的人学习的榜样。

  同样,关于青蒿素究竟算中药还是西药的问题,林瑞超认为,只要是对人类健康有好处,为什么要区分那么清楚究竟是中药还是西药呢?实际上现有30%左右的化学药品都由天然化合物或其衍生物萃取,而中药本身也海纳百川,中药和西药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彭成也表示,青蒿素来自传统中药,从中草药的提取物中找到具有抗疟疾效果的物质,是利用中西医相结合的科研方法。而中西医结合应当成为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

  林瑞超建议,中药研究应该在国家层面进行更好地规划。中国有12000多味动物、矿物和植物药,通过提取获得有效成分,应该能够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