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北新区生态农业探访记:走进“稻梦空间”

2015年10月06日08:05  
 
原标题:沈北新区生态农业探访记:走进“稻梦空间”

  走进“稻梦空间”

  ——沈北新区生态农业探访记

  沈北新区的“稻田画”每季都有新颜色,每年都有新主题,秋天呈现金色的底蕴。 本报记者 孙潜彤摄

  有一个地方,它有一点神秘,还有一点夸张。

  神秘是说它的风景一眼看不透,时常“变脸”似的频换花样。夸张是说它的风景具有别人想不到的表现力。从沈阳市径直往北,就撞见它了——沈北新区,一个让生态农业不断向你展示惊喜的地方。

  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张柳没想到农业“现代了”会这样:不仅好看,好玩,还好卖。他和乡亲们种下的水稻“嫁接”文化创意摇身变成“稻田画”,不仅写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还引来了万千游客。上千亩的彩色水稻铺展开“中国日子”、“中国梦”、“嫦娥奔月”等巨幅画作,每年都有新主题不重样,让登上高处俯望的张柳也不禁赞叹这帮农民兄弟们种下的惊奇。

  张柳算了一笔经济账:“同是种水稻,转给企业种就种出花样了,彩色水稻销售收入是一笔,游客参观稻田画的门票收入远超种植收益本身,稻田里还养蟹、养鸭呢。粮食主业没变,收入却翻了好几倍。”几年来,已有上百万游客走进了沈北新区的“稻梦空间”。

  沈北新区既是综合配套改革先导示范区,也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该区发展农业眼光独到,把都市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头戏,实现了“游中有农,农中有游”的产业融合。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沈北沿现代农业开发区的主交通干线,打造了一条沈北休闲农业观光带,除了有沈阳市民已经熟悉的七星湿地、薰衣草庄园、万亩花海、兴隆台稻田画之外,还引进了一系列新项目。连乳业公司的牧场也不“老实”,奶牛悠然徜徉几十万亩的苜蓿草地,这画面堪比大草原,一下子成了全国最大的观光牧场。传统农业搭载了旅游创意,摇身而为观光农业。

  从简单的观光采摘、农家乐开始,沈北新区继续向深开掘,重点打造怪坡探秘、醉美湿地、滨水休闲等九大旅游品牌,其乡村旅游大集包括农耕文化展示、精品休闲农庄、锡伯族村寨等许多特色项目。通过开展“百万市民看沈北”系列活动,吸引都市人来这里做一回“间歇式农民”。比如认养一块稻田,真切地体验插秧,既能收获自己栽种的绿色大米,又能锻炼身体。

  让农业变美,背后是坚持不懈地生态投入。近几年来,沈北新区已实施1.38万亩辽河滩地的退耕还生态工程,投入45亿元资金进行蒲河生态廊道建设,投资近2亿元开展山体修复工程,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持续改善。如今,亚洲金旅奖(亚洲十大自然生态旅游名区)、中国特色旅游之乡等殊荣花落沈北新区。旅游已创造出实实在在的农业附加值。沈北新区计划今年全年接待游客33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8.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和27%。(经济日报记者 孙潜彤)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