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9月27日电题:记者手记:尕布龙和他的亲人们
新华社记者 党周、陈凯、庞书纬
翻开尕布龙家的老相册,一张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位面容瘦削、脸色蜡黄的老妇人,头戴一顶破旧的蓝帽子,上衣已经洗得发白,裤脚打着补丁,整个人僵直地半躺在旧沙发上。
照片拍摄于1986年,老人叫花毛,是尕布龙的老伴。当时,尕布龙担任青海省副省长已七年有余。
“从我8岁那年,母亲受伤只能拄拐走路。等到我25岁那年,母亲下肢彻底瘫痪。母亲所有治疗费用,父亲一直自掏腰包。”尕布龙的养女召果力说。
1926年,尕布龙出生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哈勒景乡一个贫苦牧民家庭,离家不远就是远近闻名的金银滩草原。上世纪40年代,尕布龙在家乡与牧羊女花毛组建了家庭。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黄南藏族自治州工作了,每年回家时间不多,主要是给母亲带回来一些药。”召果力说。
18岁那年,召果力原本有机会成为一名村医,但为照顾母亲选择了放弃。“1979年母亲在西宁做完手术,一直都在老家休养。当时很多人劝父亲把母亲接到西宁,父亲没有答应,一个原因是西宁家里‘牧民店’人很多,母亲过去的话,反而休息不好。”召果力说。
召果力所说的“牧民店”,是上世纪70年代初,很多牧民到西宁看病、办事,常常会住尕布龙家。没想到“牧民店”一开就是30多年,先后服务牧民数千人次。
2002年,花毛在家乡海晏病逝。
直到现在,召果力的户口依旧在哈勒景乡的老家。2010年,召果力卖掉老家部分房产,在子女帮助下买了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为维持生计,召果力和朋友在县城开了家“馍馍铺”,店面20多平方米。
“父亲去世前一个礼拜,我去西宁照顾他。给他喂饭,他却颤颤巍巍拿起筷子夹起一片洋芋,送到了我的嘴边,当时他已经说不出完整的话。我的眼泪一下就流了出来。”召果力说。
2006年,年龄最小、最受疼爱的外孙女达什姐莉从青海大学毕业。“那一年,外公病重,大家也希望我在西宁工作,同时照顾外公。但外公坚持让我到基层,我于是回到了哈勒景乡。”
尽管有思想准备,但对于从小在西宁生活十多年的达什姐莉而言,基层的艰苦让她始料未及。
“初到乡文化站,在乡政府大院转三圈,才看到角落里一间小屋子的生锈铁皮门上,‘文化站’三个字早就掉了色。乡政府取暖需要生炉子烧牛粪,洗澡更是奢望。”达什姐莉说,刚到基层她偷偷哭了三天。
就在达什姐莉最难过的时候,向来“抠门儿”的外公花了六七百元钱,给她买了一件橘红色的过膝羽绒服。“这是外公一辈子买过最贵的衣服了,九年了,这件衣服我一直珍藏着。”
2009年,达什姐莉与未婚夫拿着新做的中山装送给外公,宣告结婚喜讯。从不在家人面前掉泪的尕布龙,潸然泪下。达什姐莉回忆,当时外公就说“好!好!娃长大了!”然后眼泪就流出来了,一句话也说不出。
2011年10月8日,尕布龙静静地走完了一生。
美丽的金银滩草原,一望无际、牛羊成群。天气晴好时,达什姐莉常会带着孩子在草原上散步。
“记得小时候,外公也带我到草原上玩。外公一辈子最眷恋的就是生他养他的草原,就是草原上的百姓。”
尕布龙的一生,早已成为后辈立身处世的一面镜子。对家人,他有着深沉的爱,更有着深深的歉疚。只是在更多时候,他选择将对家人的爱与歉疚埋在心底,在一心为民的道路上风雨兼程。
(来源:新华社)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