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三严三实” 尕布龙故事(二):拯救河曲草原

2015年09月22日18:07  
 
原标题:践行“三严三实” 尕布龙故事(二):拯救河曲草原

  于是,他利用一切下乡机会实地调查,组织有关人员讨论研究,翻阅了大量书籍、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调查研究发现,河南县的“秃斑地”、“黑土滩”由过度放牧、鼠类破坏、人为影响的综合因素引起,又相互作用,形成了恶性循环。

  其中,影响最为严重的是鼠害。草原鼠有两种,一种是在地面活动的高原鼠兔,一种是地下活动的高原鼢鼠(俗称瞎老鼠)。鼠类不仅与家畜争夺优良牧草,降低草地载畜量,且终年打洞造穴、挖掘草根、推出土丘、破坏草皮,造成地表塌陷与水土流失。

  而老鼠家族的繁殖能力极强,有人曾做过老鼠繁殖实验,一对老鼠平均一年繁殖的子孙后代如果个个存活,则将近5000只,消灭它们,难度极大。

  因为牧草不足,牧民的牛羊数被迫减少,而大多数牧民不得不采取买草的方法填补牲畜“口粮”不足的问题,但这样一笔费用对解放初期本就困难的牧民们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于是,一场旷日持久、全民参与的,拯救河曲草原的灭鼠战役打响了,尕布龙是这场战役的发起者、总指挥,各乡镇、村社都成立了灭鼠队,队员多则数百人,少则几十人。

  但很多时候,尕布龙更是一个“战斗员”。

  白天,他和灭鼠队员一起捕鼠。如果遇见两个相距不远的鼠洞,便和牧民一起趴在草地上,在一个鼠洞口放好笼子,用嘴对着另一个鼠洞吹气,洞里的老鼠不一会儿就会跑出来,钻进笼子里。

  地下鼠习惯用土丘堵住洞口,他们就将洞口打开,在上面支上弓箭,老鼠跑到洞口封堵土丘时,会触动弓箭,被箭射中。

  晚上,他和五六个牧民挤在窄小的帐篷里,晒干的羊粪装在塑料袋里做枕头,身上的衣服脱下来当被子,饿了吃点炒面,渴了就喝泽曲河里的水。

  灭鼠队的方法虽然立竿见影,但效率都太低了。后来,他们用食油与燕麦拌成毒饵,投进鼠洞或者撒在洞口,灭鼠的效果明显增加。

  再往后,他们试用化学药物灭鼠,同时用食油燕麦拌成毒饵撒放,这两种灭鼠方法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铺开,灭鼠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河曲草原上的生态环境慢慢改善、植被不断恢复,草原重新披上了“绿衣”,牛羊日渐肥壮,牧民们不禁欢呼雀跃。

  在尕布龙的影响下,河南县仍然没有放松过灭鼠工作,90年代初,成为全国北方第二个草原无地面鼠害县,全省第一个草原无地面鼠害县,牧草增收,单位载畜量显著增加。

  如今的河南县,商贸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日臻完善,人民安居乐业;优良草场连片分布,河曲马、欧拉羊、牦牛等优良畜种优势凸显,河曲草原呈现“香汤沐浴地”之盛景。

(来源:中国日报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