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必胜,此桥必复!”——钱塘江大桥的抗战记忆

2015年09月17日18:23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抗战必胜,此桥必复!”——钱塘江大桥的抗战记忆

  新华网杭州9月17日电(记者陈晓波、王政)无论钱塘江上建造多少座桥,她作为“钱江一桥”的地位都无可撼动。

  历经建造、炸毁、修复,服役78年,至今坚固如昨——钱塘江大桥,不仅创造了中国桥梁史的众多纪录,而且承载了一座城市的抗战记忆。

  破“八十一难”建大桥

  无论从民用还是国防角度看,钱塘江都需要一座桥梁连通南北。1933年,在天津北洋大学教书的茅以升,受邀赴杭州兴建钱塘江大桥。在此之前,几乎所有此类桥梁,均由外国人一手包办,因为中国人缺技术。

  然而,钱塘江自古凶险,上游时有山洪暴发,下游常有海潮涌入,台风天则浊浪排空。故而老杭州人以“钱塘江造桥”来形容一件不可能的事。历史上,一江之隔令铁路、公路无法贯通,浙江交通因此受限,全国经济、国防也大有妨碍。

  茅以升调查后认为,只要人力、物力适当,“钱塘江造桥”并非不可能。他找来曾一同在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求学的同学罗英当助手。建桥经费则由时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的曾养甫奔走筹措。

  1935年4月6日,大桥正式开工兴建,但不久便迭遭各种困难。木桩难打、沉箱难装、钢梁难架……钱塘江的地质和水况一再构成技术障碍,“钱塘江造桥”确非易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建桥更是难上加难。战火很快延及华东。“八·一三”淞沪会战后的第二天,日军飞机初次轰炸钱塘江大桥,随后常来袭扰,所幸大桥本身始终未被炸中。

  政府方面也给茅以升施压。开工不久,曾养甫对茅以升说:“如果桥造不成功,你得跳钱塘江,我也跟你后头跳!”茅以升后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为钱塘江桥工日夜奔走,精神紧张,忽而愁闷,忽而开颜,有时寝食皆废。”母亲遂劝勉他,唐僧取经,尚有八十一难,何必着急!

  工程虽难,人心却齐。钱塘江大桥施工采用招投标方式。工人饱受承包商剥削,工作极辛苦又危险,待遇却微薄。但抗战爆发后,工人说,一定要把桥完成,支持上海的抗战。他们头顶飞机轰炸,夜以继日地赶工,终于建成了全长1453米,双层公路、铁路两用的钢梁桥。

  “钱塘江大桥的建成,意味着中国人无法设计、建造现代化大桥已成历史。”钱塘江大桥纪念馆管理员魏刚说。

  不复原桥不丈夫

  在建造钱塘江大桥时,茅以升便在南2号桥墩里,预留了放炸药的地方。他作了最坏的打算,难料局势突变。持续3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以上海沦陷告终。杭州危在旦夕。

  1937年11月16日下午,茅以升接到命令,要在17日炸毁大桥,以防敌人过江。他带人通宵把炸药放进桥墩的空洞及五孔钢梁的杆件上,并将100多根引线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内。17日清晨,茅以升又接到命令,要求大桥公路立即开通。

  “抗战发生后,要过江的人一直不绝,原来每天有一两万人坐义渡,上海沦陷后,要过江的人更多了,但大船多被征用,靠小船又不够,浙江省政府迫不得已开放大桥公路。”魏刚说,钱塘江大桥成了战时的生命通道,自建成到炸毁的89天时间里,100多万军民借此得以转移。

  1937年12月23日下午5点,江天渐暮,敌骑已近,一声轰然巨响,这座雄跨钱塘江的大桥就此中断。南2号桥墩上部完全炸毁,五孔钢梁全部炸断,一切都和计划所要求的一样。

  为阻止日军修复大桥,茅以升随身带走建桥的14箱资料。随后多年,他离浙江、进湖南、入贵州、上四川、到上海最后回杭州,万里逃难,多次遭遇敌机空袭,资料却未有丝毫缺损。

  日军占领钱塘江两岸后,苦于修桥,直到1940年才接通大桥公路,通行火车更是等到了1944年。这些修理只为临时军用,一切因陋就简,如火车速度就严格限制。“茅以升建桥用了两年半,日军修桥则用了7年。”魏刚指出,大桥中断拖住了日军,避免了“大屠杀”的再次发生。

  大桥炸毁后,茅以升愤而写下:“抗战必胜,此桥必复!”1946年,茅以升回到劫后的杭州重修此桥。1953年5月,钱塘江大桥铁路、公路全部恢复通车,复桥夙愿终得实现。

  服役78年的“桥坚强”

  自1937年建成至今,钱塘江大桥已服役78年,如今仍屹立在钱塘江上,现日均通汽车数万辆,列车60余趟,被大家称为“桥坚强”。

  杭州工务段钱塘江大桥车间主任姜明华告诉记者,刚结束的年检表明,大桥结构保持良好,只有个别枕木、钢梁存在失效、锈蚀等问题。截至目前,大桥车间安全行车天数已超过两万三千天,创下了全国工务段的最高纪录。近年来,为保护大桥,高铁、动车已不再从此经过。

  “大桥使用至今,仍焕发青春活力,一方面是因为当初设计、建造的质量过硬。虽然技术条件不如现在,但施工严格按照设计意图。”姜明华说,“另一方面,与桥工的精心养护密不可分。”

  钱塘江大桥车间共有30多名桥工负责养护大桥,每个月要上上下下跑一遍整座桥。若以年计,车间养护大桥投入了近万人工、几百万元经费。

  更可贵的是,桥工对大桥怀有深情。桥工宋国文说:“我们都希望,到退休的时候,大桥仍跟我们进来时一样好,甚至更好。”30多年前,宋国文顶职进入铁路系统,2004年被调至钱塘江大桥车间。这也是父亲宋阿发工作过的车间,宋国文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告诉我,要对大桥负责。”

  如今,钱塘江大桥已经成为杭州的名片、抗战的记忆。沿着人行道走一走,就能感受大桥的沧桑。桥墩上和护栏底部,至今仍可见弹痕。

  来杭州,只要知道你是外省来的游客,总会有人跟你提起钱塘江大桥的历史,如何建造,为何炸桥,又如何修复,如数家珍。

  这是最好的纪念。

(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