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级干部听万钢讲课 创新驱动发展决定国家发展命脉--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首页
人民网

人民网

省部级干部听万钢讲课 创新驱动发展决定国家发展命脉

2015年09月14日17:18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手机看新闻  字号

人民网北京9月9日电 (记者盛卉 张雪禾)“一个国家的经济要行稳致远,最关键的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来增强发展的内升动力。”9月7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题研讨班上如是说。

9月初这个“开学季”,国家行政学院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省部级干部,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展开集中学习研讨。

省部级研讨班的第一课是由万钢部长亲自讲授。万钢的题目是《全球科技创新发展历程和竞争态势》。

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核心战略 交叉融合引发产业变革

“创新驱动,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战略。”万钢通过国家间的横向对比和历史上的纵向比较,得出结论:抓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实现赶超跨越的必由之路。他举例说,德国之所以没有在金融危机时受到较大影响,就是因为这个国家一直牢牢抓住装备制造这一核心竞争力,以创新能力发展实体经济,因而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依然有强大支撑。相比之下,阿根廷等拉美国家没有抓住提升创新能力的机会,而把经济规模和分配作为主要任务,因此逐渐落后。历史经验表明,科学创新的发展决定着国家发展的命脉。

当下,最重要的科技创新都聚焦于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万钢表示:“从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创新。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产业的界限。”他特别举了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例子,指出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将突破传统桎梏,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及就业模式。当新的科学技术出现时,产业结构也将发生巨大变革,真正的产业变革,“就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

创新驱动战略,如万钢所言,是国运所系、大势所趋、时势所为。他总结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的时候,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竞争态势正在加快演化,对于我们国家说起来,既是实现赶超跨越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在讲座中,万钢强调要通过计划管理改革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等重大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他指出,近年来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目前企业研发投入已经占到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6%,全国技术交易市场80%的成果都是由企业输出或者吸纳的;但与此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仍然面临科技成果转化不通畅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科技成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

对此,万钢提出了加快推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四大举措:科技成果信息实现透明共享;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分配制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发展众创空间,支持大众创新创业。8月底刚刚通过、10月1日即将开始实施的《科技成果转化法》,将会为这些举措保驾护航。

万钢指出,此次《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的最大亮点是明确了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享有处置权和分配权,同时大幅提高科技成果发明人的奖励、报酬比例。这一举措切中了当前科研人员面向市场开展研发和转化成果的动力不足、激励不够的要害,将前期国务院发布的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关文件精神以法律形式落到了实处,对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更新布局 完善政策体系保护创新主体

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目前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我们国家正在步入速度调整、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发展新常态。

产业升级能否顺利推进?结构转型能否成功实现?关键还是看能否发挥各地的人才资源、创新动力等高端要素的作用。“一开始可以跟着人家干,但当你走到最前列,成了领跑者,就会面临技术路径、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的巨大困难。”万钢的这番话里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从量的增长转换到质的飞跃,需要面对不同的要求。我们国家在这一新的形势要求下,将要加快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生态体系。

为此,万钢指出:“要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激发我们科技人员和全社会创新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技部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筛选凝练面向2030年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研究规划到2020年及至2030年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布局。重点举措将会包括:建设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构建统筹创新资源的基础制度。与此同时,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问题也会得到更加重视,以使更好地服务和保护创新人才。

万钢在讲座的最后总结:“面向全球创新发展的趋势和重大的挑战,我们必须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加快创新驱动的发展,让创新驱动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让创新成为国家的角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来作出新的贡献。”

参加讲座的学员都是科技领域的领导干部,纷纷对讲座内容表示赞同。该班学员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这样的学习,提高干部对创新战略的认识水平,是非常必要的。促进创新,一定要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希望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责编:申亚欣、曾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时政要闻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重要理论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