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贫 李法明 画
贫穷会对人的生活造成多大影响?
知乎上的这个问题引来1500多人的大讨论。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描述的都是自己青少年时期因此遭遇的种种窘迫。尽管这其中不少人通过世俗的奋斗改善了经济状况,尚未长成阶段因为家庭的贫穷带来的痛感却成为永远的伤痕,甚至有人感慨“卑微感一辈子都不会消失”。
贫穷的孩子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周遭?他们如何想象自己的人生?“我死后,请不要再去烦其他人了,我的死只和我个人有关……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8月31日,在抽屉里留下两张字条后,安徽六安市高二学生陈伟(化名)离家出走,整整7天过后才被家人找回。因为投胎投到穷人家,就无法忍受生存在这个世界,我们从中看到的是贫穷所带来价值观扭曲的极端放大。不过,真能一味责怪类似陈伟这样的贫家孩子丢了志气不懂事吗?
我们老祖宗耳提面命,谆谆教导,“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句大俗话也说得实在,“人穷志不穷”。在各个版本的奋斗故事中,几乎都有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穷”能生“志”,成为奋斗的催化剂。但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是,穷人家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部分人能让贫困产生正向激励作用,不过他们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的心理创伤。
贫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他们培养昂扬向上的自信力以及阳光豁达的心理养成。经济层面上的困厄,更易带来自卑感和惶恐感,以及与之相生相伴的过分矜贵、脆弱的自尊心。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困,极端者更容易陷入封闭孤独的泥沼,或者沾染上市井俗气,过早过分地崇拜金钱,导致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如马加爵残害同学事件就殷鉴不远。
“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其实给我们带来这样一个问题:即要正视贫穷带给孩子的心理创伤,思考该如何医治?
揆诸现实,不得不说,对于贫困家庭孩子的心理关怀,多数情况下都是缺位的。从政府、学校到社会组织、爱心人士,能做的多是发放一点生活补贴。精神帮扶、心理干预的不到位,让这些贫困生只能独自体悟“穷”与“志”的大道理。一旦他们走不出认知泥沼,建立内心防御机制来化解因“穷”滋生的种种负面情感,就易形成性格上的某种极端缺陷。
在今年的开学季,北京大学首次提出要在精神层面上支持贫困生。北京大学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而言,只有内心健康,具备豁达自信、厚重致远的健康心理,才能摆脱因贫穷给内心带来的种种困厄,告别精神层面上的匮乏与穷困。
我们在庆幸没有失去一个陈伟的同时,还要想想那些和陈伟一样因贫穷而陷入迷茫中的孩子。有关部门以及整个社会在为贫困孩子提供经济帮扶的同时,更要提供丰厚、温情的精神支持,用心理关怀化解他们内心的自卑自我矮化。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精神帮扶、善解人意的关怀,就能让豁达温暖的阳光照进贫困生的心底,让他们得到真正的心理成长。
(来源:工人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