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将母爱般的情怀献给农村孩子,无怨无悔地在自己终生热爱的教育事业上奉献,她苦心思变,努力找到适合农村教育的教学方法,将师情化为母爱。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太平中心小学校教师姜萍,20多年来一直奔波往返于城乡之间,把知识和爱带给乡村的孩子们。
家住哈尔滨市区的姜萍,要先坐车到达40公里外的太平镇,然后骑摩托车跑5公里才能到华美小学,一天的通勤里程达到90公里。“我每月的通勤里程是1800公里,一年下来就超过了红军长征的二万五千里。”姜萍开玩笑说。
在2011年9月份有通勤车之前,为保证早上七点前到校,姜萍必须常年在早晨5:15准时赶往335路公交车站台,经过80分钟颠簸到达太平镇,然后再骑摩托车赶往学校。
摩托车快,但也容易出事。有一次,摩托车在拐弯处滑倒,姜萍的胳膊也骨折了。有时车胎扎了,她只好把“死沉死沉”的摩托车推到学校,又急又累直掉眼泪。
这样的“长征”路,姜萍已经走了22个年头。20多年来,她只请过三次假。“只要能把知识带给乡村的孩子,再苦再累,我都无怨无悔。”
为了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姜萍不断苦心思变,努力寻找一条适合农村教育的教学方法。
乡村小学教具匮乏,姜萍尝试制作。她将拼音的声母和韵母制作成连接的卡片,通过声母和韵母流动转换,让学生们新奇地看到它们是怎样拼在一块的。
然而,时代总是在进步。2007年,姜萍一狠心,花4000多元买了笔记本电脑。她用电脑制作好课件,让叽叽喳喳的孩子们围在电脑旁,师生一起进入了神奇的电脑世界。
姜萍的教学艺术经过多方检验,获得普遍认同,渐渐有了名声。太平镇凡是有示范课,就不能缺少姜萍的身影。道里区凡是有竞赛,太平镇必须要派姜萍应战。
相对于姜萍的教学成绩,乡亲们更津津乐道的,还是她对学生们无私的爱。
一次学生李洋突然晕倒,家里没有电话,无法与其父母联系,姜萍干脆背上李洋,十步一停五步一歇,硬是将这个半大孩子背到家,感动得家长不知如何是好。
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姜萍总是慷慨解囊。学生范永韬住院了,没有钱,她下班后就送去了医药费,还买了营养品。学生康帅家庭困难,她经常为其买衣服、买学习资料。
不仅如此,从教20多年来,姜萍每学期都自己花钱,给学生买学习资料、买小奖品,及时表扬孩子们的进步。这笔支出,从最初的十几元钱,已上涨到现在的一千多元。姜萍笑着说:“使小钱办大事儿。”花样翻新的奖励和奖品,不断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乡村教室里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顶着省模范教师、省优秀教师等光环的姜萍,要想结束这每日奔波的通勤生活,要想到城区里一个离家近点的学校教书,应该很容易做到。但是她没有选择离开乡村学生,而是不断坚守着她的乡村教育阵地。如今的她,依然一如既往地在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着……
扎根农村教育,把全部的爱奉献给农村孩子,这样的坚守精神成就了充满大爱情怀的姜萍。拒绝一次次返城的机会,依然如故地行进在通勤路上,姜萍的心早已植入农村教育这片沃土上。
(来源:中国教育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