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急需提高对非重复性拥堵的应急管理水平

2015年09月10日05: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管理者急需提高对非重复性拥堵的应急管理水平

黄海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道路拥堵的根本办法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黄海军认为,中国城市普遍拥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需求和供给不平衡的结果,也是有管理、控制水平低的原因。既然需求是多样性的,交通发展方式也应多样。

  中国青年报:交通需求和供给不平衡具体指什么?

  黄海军:具体来说,几十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出行需求和货运需求也必然快速增长,交通系统的服务能力在不断提高之中,若后者赶不上前者,就会产生拥挤。当交通系统的发展赶上了需求之后,自然会出现良好的状态。但交通供给能力一旦形成,是不能随意“减产”的,如果出现路上少车、甚至无车的“萧条”结果,也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我国目前处在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城市最基础构件的交通系统该如何发展是一个关键点。一个城市规划要想做得好,就应该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发展到多大规模,居住区、企事业单位怎么布局,准确预测交通需求的流量和流向,规划和实时建设相应的交通系统。否则只发展一头、忽略另一头,就会出现城市越大、交通越拥堵的现象。若需求预测不准,修建了“高大上”的交通系统,但利用率不高,就是资源浪费。城市规划一经制定,不要老变化,如果一任领导一个规划,城市布局和交通系统就会乱七八糟。

  中国青年报:管理、控制水平低是指什么?

  黄海军:城市交通拥挤的原因,除了最基本的宏观供需关系,还有微观的管理、控制水平低的原因。例如地铁和地面交通不协调,主干路和支线路不协调(只管“露脸”多的主路、环路,不管“造血”与“耗血”的支路、街道),信号控制系统落后,交通管理不规范、不严格等。

  简单来说,城市交通拥堵是巨量、离散、有限理性的智能体,在供给不足时,非合作博弈出行的结果。解堵的办法无非是:一是从发展供给入手,提高交通网络系统能力;二是从管控需求入手,提高政策、措施、管理水平,诱导好需求。这仍然是一个宏观与微观层面的供需关系问题。

  管理者急需提高对交通行为的管理水平,首先要深入研究交通行为,包括其动机、发生规律、后果、干预措施等。人们为什么冒险闯红灯?为什么爱插队?为什么走应急线,为什么喜欢频繁换道?这些行为总是有原因的,是人们权衡利弊之后的结果,每个人都在做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事情。空喊“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文明交通”,甚至“尊重生命”等口号都是效果甚微的。

  就交通拥堵来说,拥堵分为重复性拥堵和非重复性拥堵两种,前者主要是因为交通系统的供给能力不足,后者是突发事件造成的。由于整个交通系统在高危状态下运行,道路车流中的一个扰动(追尾、坏车等),可能造成大面积、长时间拥堵,甚至发展到全系统瘫痪。我国急需提高对非重复性拥堵的应急管理水平。

  中国青年报:限制小汽车上路能解决拥堵吗?

  黄海军: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长期采用限行政策,特殊活动时期,短期采取该政策是有的。我不支持长期限行。出行是人们的基本权利,使用自己的合法财产从事合法活动也是权利。限行实际上是贬低了人们财产的价值,更剥夺了人们使用自己财产创造财富的机会。要相信人们购买车辆是理性决策的结果,是考虑了拥挤因素的,他宁愿堵一点,也需要出行,这是因为人们判断没有车辆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当拥挤超过临界点时,新车的增长速度会自然降下来。

  确实想干预系统中的车辆数,我也不建议使用行政手段一刀切。可以使用经济手段诱导,让一定要出行的人多付出经济上的代价,而不是直接硬生生地剥夺其出行的权利。好在城市正在大力发展公交系统,为被限制开车出行的人们提供了替代通道。我不赞成限制车辆拥有,支持诱导车辆使用。你拥有车辆,但最好不用做通勤车,通勤主要靠公交,让早晚高峰期的拥挤程度降下来。

  中国青年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足够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吗?

  黄海军:如果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出行需求有那么多,就必须要有交通方式和一定的能力去满足。私家车少了,自然会让路面拥挤程度下降,但那部分需求哪里去了?所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减少私家车数量的问题。

  目前普遍的共识是大力发展公交,包括地铁等轨道交通,因为公交的运载效率大大高于私家车。但要考虑地铁的建造成本高、建设时间长。地面公交的运载效率比地铁低,高于私家车,但还是受其他车流的拥挤影响,也存在个人私密性、路径自由度、舒适性等远不如私家车的问题。所以,需求是多样性的,交通方式发展也要多样性,满足不同层级的需求,提供替代方式,包括自行车这种传统的低成本、绿色出行方式。整个交通系统智能化是一个趋势,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发挥更大的运送能力,提高运送效率和出行质量。

  中国青年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黄海军:不可能、也不应该从根本上解决,只有尽力缓解。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交通需求与供给能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求下来了,会缓解;供给能力上去了,不管是靠基础设施能力提升,还是靠管理控制水平改进挖掘能力,也会缓解。需求永远上不去,可能是所谓的“根本解决”了,但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一个城市交通系统的活跃程度也是这个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反映。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