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忆”遇上“英国故事” 中英专家共议“口述史”

2015年09月09日17:13  
 
原标题:“中国记忆”遇上“英国故事” 中英专家共议“口述史”

  原标题:“中国记忆”遇上“英国故事” 中英专家共议“口述的历史”

  国际在线报道(实习记者 万佳艺):作为一种越来越被重视的历史记录方式——口述历史正在很多国家都风行。日前,中英口述史领域的专家聚首国家图书馆,就“中国记忆”和“英国故事”进行了深入交流。

  口述历史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传统的录音、录影等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资料。这些资料与其他历史文献一起,可以让历史更加全面、更加接近具体的历史事件真实。

  英国大英图书馆是较早开展口述历史资料收集的机构之一。据大英图书馆口述史馆馆长罗伯特·珀克斯(Robert Perks)介绍,他们有一个庞大的口述历史采集计划,其中“国家生活故事”是这个计划中的一个重要项目。这个项目最早以采访大屠杀中犹太人幸存者的选题展开。目前,大英图书馆已收集460个系列的口述历史资料,大约有35000个访谈。珀克斯认为,“口述历史”为了解历史打开了另一个视角。“理解“口述历史”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它应该是多层次的。因为受访者在讲述自己记忆的时候,他们不仅讲的是内容,还有不同的语气、措辞,组织句子的方式。所以我们就应该要鼓励受访对象除了诉说,也对自己的记忆进行自我分析。”

  罗伯特·珀克斯介绍说,他们有一个30人的团队,对每一位受访者的采访时间长达15个小时,有的甚至超过30小时。采访对象涉及当今英国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希望通过这些个人口述的永久档案,透视宽广的社会生活。

  不过,珀克斯也认为,在材料收集方面,“口述史”记录工作还面临很大挑战。“我们收集材料的过程中,这些受访者应该参与到我们基于研究成果来产生的产品过程中吗?换言之,我们要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作为一个人类学家的观察记录还是和他们合作,让他们也参与进来,把写历史的权威和他们分享。”

  与大英图书馆的“国家生活故事”相同,中国国家图书馆也有自己口述历史项目,叫做“中国记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组组长田苗表示,英国国家图书馆的口述史工作开展比较早,比较完整,这次分享会带来了很多具体的启发。"中国记忆项目是一个新类型的文献建设和推广项目,我们建设的新类型文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口述史料,一类是影像史料。事实上他们是想通过口述史直接和不同领域、不同社群的人面对面沟通这种的方式为整个国家和民族保留关于现实和历史的记忆。我们也在往这方面努力。我们和英国国家图书馆的工作有共性,也有差异性,一方面我们是更多地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另一个是计划合作把一些好书引进到中国,翻译成中文版,为中国的口述史工作者服务。"

  据介绍, 自2012年开始,中国记忆项目已开展“东北抗日联军”、“蚕丝织绣”等20多个专题的文献资源建设,成果以丛书、展览、讲座、纪录片等形式进行展示与传播。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